多方努力打好攻坚战 谱写桔乡建设新篇章
——融安县打好贫困村扶贫攻坚战工作侧记
为完成“十二五”时期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任务,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柳州市关于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决策部署,着力破解全县部分村级党组织工作薄弱的难题,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推动经济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融安县采取选派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城乡支部“结对共建”等方式,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役,唱响桔乡农村建设新乐章。
第一书记:潜心做好帮扶工作
“引进林下土鸡养殖技术,带动农户走上生态养殖之路;协助解决村内5个屯的道路硬化工程;举办金桔高产病虫害防治专题培训会;维修村委办公楼……”融安县雅瑶乡苏田村的村民们,掰着指头细数“第一书记”驻村后办的实事。下村一年多来,“第一书记”韦加斌用先进的理念、开阔的思路打动了苏田村村民。这是我县35名“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的一个缩影。2012年,我县35名“第一书记”,严格按照县委的部署要求,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积极带领群众发家致富,谱写新农村建设新篇章。
2012年4月,曾于2007年在融安县沙子乡工作过的韦克广经过单位遴选,被派驻到大坡乡岗伟村任“第一书记”。“时隔五年,又来到了远在千里的融安。穿越千里,从北回归线的那一头来到另一头;从炎热的邕城来到凉爽的桂北;从喧嚣的城市来到宁静的乡村;从按部就班的机关工作进入千头万绪的农村工作……一切的一切,似乎失去了什么,也似乎得到了什么”在自己工作随笔的记录本上,韦克广写下了这样一段稍带疑虑的话语,由此开启了他的驻村帮扶之路。
和韦克广一样,其他34名“第一书记”带着使命、带着责任、带着些许疑虑来到新的工作岗位,不断探索、不断前行。
思路决定出路。为了让帮扶村干部群众开阔眼界、转变观念,一年来“第一书记”先后组织150多名村“两委”干部和党员群众代表到先进地区参观考察学习50余次。学思路、学技术、学做法,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坚定他们发展产业、发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有了思路还要依靠好的项目。“第一书记”立足帮扶村资源优势,把发展特色产业项目作为增加集体和村民收入的根本措施,帮助发展集种植、休闲于一体的高效循环生态农业,大力发展林下土鸡、竹鼠等特色养殖业,帮助村里成立专业合作社,拓宽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利用单位优势对村民进行“技术扶贫”和“产业扶贫”,促进了群众和集体“双增收”。据统计,2012年,“第一书记”共开展道路、桥梁及水利修建项目89个,引进农业产业相关项目46个,新建农业合作社3个,完成人畜饮水项目37个,修建球场、活动室、卫生室等40多个。
顶风冒雨争项目、跑资金;连续几周驻村不回家;面对暴雨灾害,不顾自身安危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一年多来,“第一书记”在基层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深深感动了帮扶村的党员群众,他们说:“‘第一书记’来到这里以后,路平了,楼新了,水清了,村子‘靓’了,但是书记也累瘦了。”
后盾单位:扮好“娘家人”角色
“前方出题目,后方做文章”。35名“第一书记”驻村后,积极联系争取后盾单位帮扶,寻求坚强后盾保障。从2012年4月至今年2月底,贫困村后盾单位共召开党委(党组)会议研究帮扶工作193次,33个单位形成了帮扶村脱贫规划;领导班子成员到帮扶村实地调研、现场办公210人次;协调帮扶资金3900多万元,为帮扶村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2012年4月,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秘书科科长韦晓阳来到桥板乡桥板村任“第一书记”。每次从柳州开车到桥板村,需要花五个多小时。村里的群众常常跟他开玩笑说:“咱们这条件太差了,从外面进来,路是越走越弯,越走越窄,韦书记,你开车都得开晕了吧。”韦书记把村民的玩笑话记在了心里,他下定决心要在两年的驻村时间里为村民做点什么。驻村后,他用半个多月的时间,把各个屯都走了一遍,了解到村里还有14条屯级路都是“水、泥”路,雨天的时候车辆通行十分困难,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还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对村里情况有了一定了解之后,他马上着手进行基建项目的申报,争取“娘家人”的帮扶。不到一个月,在“娘家人”——市人大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桥板村逾2公里的蔗区道路得以修复。看着满载甘蔗的擦车从这条路上驶过,村民们高兴极了。
据了解,为了提升村级活动场所档次,解决部分村级活动场所破旧、狭小等问题,帮扶单位已投入款物56.5万余元,新建1个、扩建7个、修缮27个村级活动场所,赠送或购置办公桌椅、档案橱柜等设施250余件。除此之外,帮扶单位还积极帮助帮扶村改善村容村貌,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受益主体:做好借力发展文章
作为受益主体,融安县12个乡镇,积极抓住抓牢此次发展机遇,将贫困村扶贫工程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相衔接,通过加强对接、争取指导、强化管理服务等,充分借助后盾单位和“第一书记”优势,努力做好借力发展文章。
在生活上,各乡镇积极协调安排食宿场所等,搞好后勤服务工作,为“第一书记”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同时,注意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纪律约束,督促、引导“第一书记”扎实开展工作,确保他们真正“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在工作上,各乡镇负责协调管理“第一书记”日常工作的同志经常深入村屯指导,时刻与“第一书记”保持密切联系,了解他们工作生活近况,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为他们鼓干劲、增信心,使其优势、特长得以有效施展。同时,积极借助“第一书记”架起沟通乡镇、村屯与后盾单位的桥梁,争取后盾单位人力、物力支持,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
2012年过去了,贫困村扶贫攻坚工作也已初见成效了。困扰村民多年的吃水难问题解决了;大功率的电器能正常使用了;坑洼不平的路修平整了;路灯亮了,晚上不再黑黢黢了……这一系列的变化,让村民们心里美滋滋的,但扶贫攻坚工作任重而道远,前方的路还很长,“第一书记”们仍需带着责任和使命继续前行。
(韦皓月、朗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