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耗费时间长的系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笔者认为,要推进扶贫攻坚事业跨越发展,要着重做好“三个强化”,即强化基础设施、强化产业建设、强化改善民生。
一、扶贫攻坚要强化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推进扶贫攻坚,必须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放在首位,以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农村经济大发展。一是在建设规划上要做到科学统筹。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与新农村建设、灾后重建及防灾避灾、农村危房改造、建设项目征地拆迁等结合起来,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实施”的原则,科学编制总体区域规划,特别是基础设施扶贫规划,避免重复建设,确保现在不走弯路,将来不留遗憾,长期不会落后。二是在建设重点上要突出薄弱环节。经过多年的努力,农村的基础设施有了一定改善,但与全面小康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这就要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路、电、水、通信、广播电视等入手,大力实施一批基础设施提质改造工程,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三是在建设资金上要整合各方资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巨大,光靠财政扶贫资金投入难以满足需要。要按照“项目整合、资金捆绑、统筹安排、合理使用”的原则,整合财政扶贫、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库区后期扶持资金、生态移民、雨露计划、信贷扶贫等涉农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各行政部门要将各涉农项目对重点贫困村予以倾斜,特别是道路建设、人畜饮水、农村能源、广电话邮“四通”、中小学危房改造等项目。
二、扶贫攻坚要强化产业建设
产业扶贫是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现代农业是产业扶贫的基础,也是带动千家万户脱贫致富的基础。要发挥比较优势,把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作为产业扶贫的突破口,着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一是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特征在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要坚持打好有机牌、无公害牌、绿色牌,让特色农产品走出山门,进入市场。二是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联结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纽带,是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格局的主体。农业产业化的突出问题在于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支撑,农产品质优量小,产品附加值难以提升,产业规模难以做大。所以,必须要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力度,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同时,要鼓励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推进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着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三是支持旅游业发展。作为一种绿色产业,旅游业在贫困地区的发展非常滞后,所以要积极争取财政政策、资金及项目上的支持,推进生态旅游产业的开发,大力支持民俗风情观光区、山水文化养生区建设。
三、扶贫攻坚要强化改善民生
扶贫攻坚的落脚点在于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一要积极实施搬迁扶贫。要把搬迁扶贫与农村危房改造、灾后重建、生态移民、库区移民等工作结合起来,统一规划、科学选址、稳步实施,力求在改变农村面貌上有新的突破。二要加大劳务技能培训力度。我们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对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劳务技能培训,培育一大批有一技之长的新型农民,增强贫困群众自身素质和致富本领,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达到“培训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方”的效果。三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紧紧抓住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多方争取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扶贫开发资金和募集社会资金,帮助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下的贫困农户实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制度,构建互相衔接、功能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四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均衡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为农民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保障。建立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现农村药品零差价。加大文化投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张世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