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融安县积极找准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工作的结合点,理清思路,找准抓手,健全机制,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住重点,理清思路,“一盘棋”谋划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
“思路决定出路”。2017年初,我县立足“真脱贫、脱真贫”,提前谋划全年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明确提出“打造一支不走的基层一线扶贫工作队”的一个奋斗目标,开展“两随机”督导巡察,实施“三大党建工程”,健全“四大保障机制”,主抓“五个一批”发展集体经济,打造“十大党建示范”的“1234510”抓党建促脱贫工作思路。按照这一思路,有序推动全县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并成功打造了融安县“林海杉源”自治区四星级现代特色林业核心示范区、党建产业带富示范园等一批党建示范品牌。
二、找准抓手,精准发力,有力推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找不到抓手,就无从下手。2017年融安县以实施“三大党建工程”为抓手,有效促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提质增效。一是实施“党建带富工程”。采取“能人带富”、“组织带富”、“企业带富”的党建引领模式,带动4576户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如通过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电商能人赖园园的能人带动效应,成功为融安金桔产业扶贫打开销路,有效覆盖2892户贫困户,带动6829人增收脱贫。以“党支部+合作社(产业协会)+贫困户”等模式,带领群众发展增收项目。如市党代表板揽镇龙纳村委主任赵小芳,利用生态养鱼专业合作社的示范作用,带动21户贫困户打造高山生态渔村,实现贫困户年增收2万元。充分发挥全国香杉实木生态板品牌企业广西壮象木业有限公司、青蒿素生产基地仙草堂药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通过带领群众发展香杉和青蒿产业,解决贫困户就业,带动贫困户入股经营分红等方式,实现脱贫致富。全县2760户贫困户通过小额扶贫贷款入股企业,实现每户年增收4000元。二是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拓源增收工程”。 采取“五个一批”发展模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多渠道、多类型、多元化发展。即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培植一批,全县共发展金桔种植、河边鱼养殖等种养项目20个;盘活闲置资产和潜质资源打造一批,利用集体土地和闲置村小学建设选果厂等;市县乡村四级投资联办一批,整合14个贫困村发展资金购买桂北供销电商园商铺出租,为每村带来3.35万元收入;融资入股“两新组织”举办一批,整合16个贫困村发展资金入股到规模以上企业,带动每村增收2-3万元;发展服务经济补充一批,购买多功能装载机和皮卡车挂靠车行出租等,年收入3万元。通过积极努力,2017年,全县53个贫困村实现了村村有收入的目标,其中75.5%的村实现收入2万元以上。三是实施“党建示范工程”。按照“抓示范,示范抓”的工作思路,全力打造“党建+产业、党建+带富、党建+经济强村、党建+园区、党建+先锋、党建+引才、党建+实训、党建+阵地、党建+电商、党建+警示”等“十大党建示范”,打造出了大将镇“小村之恋”党建+金桔产业示范带,香杉工业园区“抓党建促脱贫生态工业带富示范点”,建立了乡村两级“党建引领精准扶贫作战室(服务站)”。
三、完善机制,强化监管,为抓党建促脱贫工作落地见效提供坚强保障
健全“四大保障机制”,确保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真抓实干。一是建立队伍保障机制。在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员,选派精准脱贫结对帮扶工作队的基础上,在全市率先选派106名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组成脱贫摘帽驻村帮扶突击队,形成“二线”干部“一线”的良好用人机制,增强了扶贫工作力量。二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落实每名第一书记1.5万元驻村工作经费和5万元帮扶经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上,在市级财政先行配套28个贫困村、每村30万元扶持资金的基础上,为所有贫困村每村配齐20万元,使贫困村村村有集体经济发展扶持资金。三是建立政策保障机制。为充分调动干部投身脱贫攻坚的积极主动性,用好绩效激励杠杆,明确拿出干部绩效的50%作为脱贫攻坚绩效奖,与扶贫帮扶考评结果挂钩;另外,提高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绩效待遇,明确退居二线老领导担任突击队员、一般干部担任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员,都享受比干部绩效提高0.2的系数。同时,坚持好的表彰一批,表彰100名党员带富(帮扶)先锋;坚持差的召回一批,召回7名虚挂缺位、应付了事的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员;坚持业绩突出的提拔一批,提拔12名在扶贫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乡镇干部和第一书记。四是建立考评保障机制。采取“责任同落实、绩效同考核、等次同对待”的办法,对在扶贫工作中出现问题的、被黑榜通报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以及附有同等责任的后盾单位、帮扶干部、分片包村干部当年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等次,当年绩效考核奖励也相应降低一个等次。2017年,对黑榜点名通报的36个单位在绩效考核总分上扣分,70名干部职工个人年度考核不能评定为优秀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