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伟明背受伤留守老人下山去乡卫生院治疗。
滚贝侗族乡吉羊村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西北部,是地处高寒山区的贫困村。2018年3月,王伟明肩负着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党委的重托和当地群众的希望,来到了吉羊村。他深入调研,挖掘特色,因地制宜上项目,用心用情用力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主动请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在得知学院要派驻人员到定点帮扶联系村担任第一书记时,王伟明深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无论何时,都应该为党尽责,为民分忧,都要义无反顾的投入到国家需要的最前线。他主动请缨,第一时间报名,下定决心要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完成这个时代赋予的使命。
驻村期间,王伟明沉下身子静下心,坚持吃住在村,按照学院“六位一体”扶贫体系,依托学院的全力支持,为吉羊村办实事办好事,卓有成效的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在他与当地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的共同努力下,吉羊村已脱贫140户498人,剩余未脱贫5户17人,将在今年全部脱贫。
心系村民,吉羊村民便是家人
在驻村的日子里,王伟明深一脚、浅一脚,跋山涉水,走村进寨入户,详细调研村民的生产生活、主要经济来源及种植养殖情况,建立农户档案,做到对贫困户家庭情况心中有数、致贫原因心中有数、实际需求心中有数。
吉羊村位于偏远山区,群众子女多数外出务工,留守老人较多,他就建立帮扶台账,重点关注。在一次入户走访过程中,他发现一留守老人在务农时,不慎被镰刀割伤膝关节,却只用了一些草药敷在伤口上做简单处理。他立刻背老人下山,与同伴一起把老人送到乡卫生院,待对伤口进行清洗、缝合等治疗后,再把老人背回家中。此举赢得了村民的交口称赞,让村民感受到这位驻村第一书记的真诚和决心。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他顶烈日、冒酷暑,到田间地头实地核实、测量,不厌其烦的入户宣传,帮助村民填写表格,整理申报材料,陪同村民到乡政府“手把手”指导办理,把党和国家的政策用好用足到贫困户身上,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学院统筹,扎实开展教育帮扶
针对吉羊村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设施陈旧、教学水平相对落后等现状,王伟明依托学院教育资源与师资优势,大力开展教育帮扶。协调抽调骨干教师和优秀大学生组建团队,为吉羊村开展电商信息员培训、农村干部计算机应用培训、小学幼儿园线上线下培训、小家电维修培训等20多个培训班,并根据滚贝乡中心小学、幼儿园的实际需求,多方筹措捐赠计算机、电脑桌等教学设施以及体育用品、学习文具等,援建了滚贝乡中心幼儿园教师研习中心,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师资培训。
为进一步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生活,秉承“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的扶贫理念,他多方协调建设吉羊村农家书屋阅读推广站,自今年6月份揭牌开放以来,共接待村民150人次。今年10月,进一步完善空调安装和线路改造,对吉羊村农家书屋阅读推广站进行升级改造,使其成为村民汲取文化养分的“知识大本营”,也成了村民掌握先进技能、树立脱贫致富信心的“精神加油站”。
产业扶贫,农副产品变成宝贝
如何“将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是王伟明思考得最多的问题。他意识到,产业发展是贫困户脱贫致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只有贫困户有了产业,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上致富道路。他依托学院系部专业优势资源,先后为吉羊村搭建电商平台,组建“电商服务中心”,采集农副产品信息,为村民设计、生产农副产品外包装,指导贫困群众通过“微店”销售农副产品。现如今,建有吉羊村灵芝加工中心,建立灵芝种植示范基地50余亩,让贫困户产业致富快车。
与此同时,他挖掘本地特色产业,引导村“两委”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动村民致富。建成吉羊村农特产品加工作坊,实现农副产品深加工,附加值进一步提高;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电商+农户”等灵活的经营模式,整合高山冷水生态稻米、高山红薯、黑香猪等特色农副产品,形成种养、收购、加工、运输、销售的全产业链条。
家人支持,是他最坚实的后盾
王伟明的妻子是一名人民警察,由于工作的关系,无暇照顾家人。今年3月,两年驻村期满,家人都盼望着王伟明能够回家,此时,母亲仿佛猜透了他的心思,细心地开导他:“妈在家里能照顾好自己,咱们每天微信问候、视频通话,我会陪伴你一起做好扶贫工作。”
母亲的话给了他很大的鼓励,也是他继续驻村扶贫的动力。于是,他主动留队,继续驻村工作。他迅速回到村里,利用村广播、微信、电话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在抗击疫情和脱贫攻坚两条战线上,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帮助贫困村摘帽、帮助贫困户脱贫是我的天职,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这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也是我的庄严承诺。”没有豪言壮语,他依然奋战在脱贫攻坚的最前线,步履坚定、铿锵有力,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为脱贫攻坚而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