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水县怀宝镇洋洞村创先争优纪实
在九万大山的腹地里,有这样的一个小山村,那里的党员干部有威信,那里的民风很淳朴,那里距县城足足有65公里,但却实现了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县平均水平的新目标。这个村,是融水县怀宝镇的洋洞村。
移出一个新农村
90户新房子整齐划一地排列在宽阔的水泥公路两边,家家都是两屋以上的小洋楼;主村道是12米宽的水泥路,就连次街道也是8米多宽;村里有卫生室,篮球场等配套设施,家家户户有沼气池……这就是洋洞村的兴洞屯。
原来,这里的村民都住在洋洞村的洋洞屯。洋洞屯后山有两条裂缝,其中一条长近百米,宽0.3米,最深处1米多。村委主任石远峰十几年年一直义务监测这两处地质灾害。他说,83年和96年曾发生过两次小规模的滑坡,共冲毁房屋七户。一到雨季,全屯180多户700就提心吊胆怕出事。
2006年开始,国家投入资金296万元,支持洋洞实施异地搬迁工程。选定的安置点用占用87户村民的耕田。村支书王卫民等村干部夜以继日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采取小田合并逐步兑换大田和土地流转等办法,终于解决了用地问题。随后,在一片田垌上建起了现在的兴洞屯。
引来一个大产业
“我一直相信,山里面也一样能够闯出一片新天地。”村民王富民一边住冷冻库里搬运刚刚从菌棚里采摘来的鲜菇,一边和我们聊天。现在,他占有八分之一股份的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一天可采到2000多斤香菇,产值可达8000多元。
几年前,兴洞屯村民王富民在广东打工,月工资达4千多元。但他认为,家乡应该还有更好的赚钱路子。2008年,他回家种植灵芝菌,结果亏了2.6万元。2009年,村“两委”干部带着他和村里另外7位村民,到山外参观考察了食用菌的栽培。在县农业部门的支持下,他们引进福建省的一位老板,在洋洞村联合开发培植食用菌。
因为投资太多风险太大,村民们都不愿入股。村委主任石远峰和王富民从家里拿出积蓄凑了12万元,再向信用社货款8万元,以20万投资占有基地四分之一的股份,并向村民连片租了20亩地,采取“老板承包+反雇农民”模式栽培香菇。
目前,洋洞村已建立了18亩的香菇栽培示范基地,培育菌棒18万棒。由于洋洞村生产环境良好,技术成熟,销售网络庞大,洋洞村所产出的香菇供不应求。到今年8月底,已经收回资金82万元,解决了村上40多人的劳动就业问题。周围群众看到了栽培香菇成功了,纷纷准备加入到香菇栽培的行列。预计到2011年,全村香菇栽培规模可达到100万棒,预计产值可达2000万元。
凝聚一片党群心
狂风怒吼,电闪雷鸣,天昏地暗,大雨倾盆……7月31日,是洋洞村村民们难忘的一天,更是村民罗文武、李培军刻骨铭心的日子:“没有大家的拼死相救,我们早就没命了。”
7月31日早上,在洋洞屯指挥尚未搬迁的75户村民撤离刚刚结束的石远峰接到村报告,说罗文武、李培军两位村民因打捞柴火来不及撤退,被瞬间猛涨的山洪困在河中的沙洲上了。石远峰马上向事发点跑去。
昔日的沙洲早已被淹没,罗文武和李培军爬在一棵枫木树上,等待救援。可是,河面太宽水太急,围观的几十个村民束手无策。很快,现场就汇集了200多村民,并带上了绳子等抢险工具。石远峰马上指挥岸上的人向两人抛绳子,但河面宽达80余米,十几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万分危急中,人群里不知谁说到可以利用跨过河面的光缆线来抢救。村民何昌权自告奋勇,请求亲自送滑索工具给罗文武俩。雷雨中,一些村民手里紧紧拉着光缆,一些村民负责把何昌权安全送到河中央。历经一个多小时的艰难抢救,终于成功地把罗文武和李培军两人救了回来。
“拉光缆时,每当闪电到来,手总会被电得发麻,但没有一个人放手。”“我们都能够赶来抢险,离不开平时村干部带领大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腔热情”村民们津津乐道。
在这场二十年一遇的洪灾中,洋洞村有3座民房被泥石流冲毁,无一人伤亡。
(杨保安 张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