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南区位于柳州市西南部,素有“桂中商埠”之美称,是柳州市新商业、汽车贸易、现代物流和生活资料集散的"四大中心",辖区面积181.8平方公里,人口45万人。目前,辖区共有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1098家(其中新经济组织985家,新社会组织113家),147个基层党组织,党员1520人。针对非公企业和社会党建底子薄,人员流动性强,发展党员难度大,“活力不足、格局不强”的实际,我区通过实施建强三个保障、加强三个领航、落实三个注重、严把三道关口的“四个三工作法”,大力开展“三培养一建设”活动,建强发展党员“源头工程”,为非公企业党组织促进企业强优和谐发展奠定扎实基础。近三年来,我区在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发展党员280多人,引导128名党外群众递交入党申请书。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建强三个保障,畅通发展党员渠道
一是精筑堡垒,强化组织保障。健全组织是做好发展党员的基础,近年来我区探索出柳南特色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组建方式,采取单位组建、联合组建、区域或行业组建等形式,实现党、工、青、妇工作对全区1078家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全覆盖。同时,对新成立的工业园、企业实行企业和党组织的设立同步切入,为发展党员工作坚强组织保障。二是配强班子,强化人员保障。选好领头羊,配强班子是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关键.我区通过内部推优、组织推荐等途径,把那些党性观念强、懂经营会管理的党员,尤其是管理层的党员选入支部班子,目前我区独建的75个党组织中82.2%的党组织书记是非股东厂长、经理或中层干部。同时,我区还通过“上派下挂”等方式选派7名机关干部到14家企业和社会组织担任党组织副书记和党建指导员。企业行政班子与党组织班子“交叉”任职和挂职干部的指导,有效破解了党组织在企业中“无所为”的难题。三是项目带动,强化经费保障。在建立党费拨返、以奖代补等方式充实企业党建经费制度的基础上,我们还启动了基层党建创新项目工程,对凡是申报党建项目获审批的企业党组织分批、分类别给予经费支持,每个项目经费5000至2万不等,项目的带动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党建经费保障。
二、加强三个领航,增强党组织影响力
在企业和社会组织发展党员的工作中,我区广泛思想领航、文化领航、先锋领航“三个领航”工程,增强了党组织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吸引优秀青年、高知识群体自觉向党组织靠拢。
一是思想领航。实施“思想领航”工程,因企制宜,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引导。在商圈,为党员个体工商户发放“党员经营户”牌匾,实行亮牌经营。同时开展“星级党员经营户”评选活动,为表现优秀的党员经营户进行“升级加星”;在园区,实施党员佩戴党徽上岗,开设了100多个“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通过优秀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吸引优秀青年自觉向党组织靠拢。
二是文化领航。企业党建的生命力,离不开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2012年,我区以把实施“企业文化品牌工程”理念植入企业党建工作,帮助企业找好定位,培育符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围绕“促进企业发展,凝聚队伍人心”的主题,建立企业和员工结对帮扶机制,成立企业员工关爱基金、互助基金。同时,在园区广泛开“青工技术比武”、“劳动竞赛”以及职工运动会等各类文体活动,将优秀青年凝聚在党旗下。
三是先锋领航。以打造“企业人才小高地”为契机,把“党管人才工程”纳入组织建设重要内容,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作用,在企业支部和优秀党员的带领下成立技术攻关、发明创造、节能增效等攻关小组,引导优秀青年为企业发展筹谋献策,攻克技术难关,如吉凯恩公司党委成立的技术攻关小组成功解决了钢圈质量问题。先锋领航工程,有效实现了企业党建和企业发展的比翼齐飞,更发现、凝聚、培育了一批优秀人才。
三、明确三个注重,扩充发展党员源头
2012年初,我区启动“柳南区企业党建标准化、有形化、多元化”党建项目,采用“人才储备扩容、发展指标量化”的方法,将党员发展工作关口前移,注重从生产一线员工、企业骨干和企业管理层中发展党员。
一是注重从一线工人中发展党员。在企业发展党员工作中,在坚持标准、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切实做到“两个优先”,即一线工人优先培养,优秀一线工人优先发展,建立了一线优秀青年员工建立“素质档案”、“入党申请人信息库”和“入党积极分子信息台账”。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方案,落实培养措施,定期与企业一线青年谈心,及时吸收条件成熟的优秀青年入党。确保企业生产一线党员比例不断提高,党员分布更趋合理,党员结构日益优化。近年来,共将70名一线工人培养成为党员。
二是注重从企业骨干中发展党员。企业骨干业务强、技术好,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也是发展党员的重要来源。一方面,我们及时把那些有入党愿望、表现突出的企业骨干凝聚在党组织周围进行重点培养。另一方面建立“四个经常”机制,即1名党员与1名骨干结成对子经常谈心,党内活动经常邀请骨干分子列席,党内学习经常骨干分子邀请参加,党的决定经常企业骨干征求意见,让企业骨干凝聚在党的周围。近年来,共将40名企业骨干培养成为党员。
三是注重从企业管理层中发展党员。近年来,我区通过下发“致企业主的一封信” 等方式鼓励企业管理层向党组织靠拢。同时,建立了非公有制企业出资人联络、培训制度,通过集中学习、外出考察、“企业大讲堂”培训等多种方式,引导企业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履行社会责任,对要求进步、表现优秀的把他们吸收进入党组织。近年来,我区在企业和社会组织中将管理人员发展为党员达170多人。
四、严把三道关口,培育优质党员队伍
我区按照“形象上一面旗帜、政治上一根脊梁、业务上的一个尖子、服务上的一支标杆”的目标,在发展党员工作中严格把好“入口关”、“教育关”、“考察关”,培育优质党员队伍。
一是规范操作,严把程序关。在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接收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转正工作中,认真执行“一培养、两公示、三预审”制度,提高发展党员工作质量。“培养”即接收预备党员和预备转正必须经过理论培训,并考试合格。“两公示”即对拟发展和拟转正对象,在支部大会召开前15天分别进行公示,接受企业员工和群众监督。“三预审”即对发展对象实行企业、镇(街道)、区委三级从下至上、逐级审查,确保发展对象质量。
二是丰富培育模式,严把教育关。我区积极探索入党积极分子推荐培养、预备党员跟踪教育机制,实现党员教育培养的常态化机制。建立 “智慧型开放式教育MMS”平台,借助现代化技术平台,开展网络学习和“手机党报”学习;同时,在企业和社会组织推行行动学习法,采取“微课堂”的模式,实施专题化、短期化、小班化、个性化模式办学,分类别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工作,形成了针对企业员工行之有效的常态化培训模式。
三是设立“考察岗”,严把监督关。在发展党员的工作中,我区尤为重视对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的考察。在日常积极分子推荐培养、预备党员跟踪教育工作的基础上,以飞鹅、谷埠街、新时代商业港为中心的商圈为试点,率先在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经营户中设立“入党积极分子考察岗”、“预备党员考察岗”,促使他们亮牌经营,广泛接受商场管理方、顾客、工商、税务、消防等多重监督,有效实现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考察与经营户守法、诚信经营相互促进的双赢效果。(吴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