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是智慧的源泉,需要不断补充新的营养。个人要补脑,团体更要补脑。补脑的方法很多,可用学识,可用经验,我以为“头脑风暴”是很好的补脑方法,既能补个人的脑,也能补团体之“脑”。
在行动学习中,对每个问题和细节,常以“头脑风暴”形式进行“圆桌”讨论,依临时排定的座次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大家没有“高低”之别,没有“贵贱”之分、没有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偏见,只要是围绕问题中心,不管对与错,尽可畅所欲言。在这里,只有题目导向,没有言论导向,有效地避免了先入为主和“一言堂”,相对于我们以往的讨论方式,更利于问题的研究。“头脑风暴”让各种不同的声音共存,迫使我们耐着性子聆听各种不同的意见,不管我们愿不愿听!在“风暴”来临那一刻,我曾感觉一股强大的洪流,裹挟着泥沙,恣意地冲击着自己思想的堤防,刹那间溃坏了堤、摧毁了树,让我变得无所适从。但随着风暴过去,眼前豁然开朗,地更平、路更阔,看得也更远,人似醍醐灌顶,大脑经受一场洗礼。
世界是多元的,事物都有多面性,问题的产生也不会只有单一的原因。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全在于我们从哪个角度去观察与分析,角度不同,结论不一。社会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是特定的个体。性格脾气、道德立场和学识经历的不同,决定着我们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性格脾气不同,思维模式便不同;道德立场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便不同;经验学识不同,考虑问题的层面便不同。这些因素人各有异,日积月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个体固有的、不同于他人的评判标准和思考方式,也就直接导致了判断上的差异。
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用不同的态度去对待,通过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就会有不同的结论。这个道理我们都懂,然而,一旦遇到问题,我们又习惯从自己的立场角度出发,用自己的观点去看待,优先使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最终往往因循了自己的喜好,囿于自己的学识和经验,难免使评判结果失诸偏颇。即使是抱着公允之心,殚精竭虑、反复权衡,也难以周全。常言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百密”也会有“一疏”,毕竟只是个人论断,无论多么先进的思考方式都会有它的局限性。反之,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因此,我们需要一种能博采众长的讨论方法,找到一种补脑的良方,造就一个属于团体的、营养均衡的“脑”,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头脑风暴”法就是一剂补脑良方。它帮我们打破自己桎梏的思维模式,用“红眼镜”去看待不同的意见,去包容和接纳,从而汲取多种营养,形成智慧,做出正确的抉择。如果我们能够在别人发表意见时去除浮躁,暂时忘记自我,放弃自己的观点,以一种认同的态度静心细听,就会发现:那些“异己”的言论里,往往包含着不同的经验学识,体现出新的思考方式,有砂石更有珍珠。“头脑风暴”和“红眼镜”鼓励意见共存,正是给不同的观点提供了一个公正的平台,给了我们全方位认识问题的契机,让我们明白,哪怕是“离经叛道”、“幼稚得可笑”的想法,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依据,不应该不问青红皂白,横加挞伐,而应以一颗平和与包容的心,静静地聆听;同时实现角色转移,把自己摆在对方的位置,从对方的立场和角度,以一种全然“陌生”的观点去思考,从别人的言论中萃取精华、吸收营养,增长自己的学识,拓宽自己的思路,更深入地探究问题的根源,更好地把握全局,协助团体做出科学的决策,让团体之“脑”更健康、更有活力。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不能一言塞道,凭一己之念草率行事,而要通过“头脑风暴”等方法进行补脑,用博大的胸怀、宽容公正的心态,多方听取群众的声音,集思广益,尽可能集群体智慧,从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中查找问题症结,迅速从不同的方案中遴选出最优方案,以求集体利益最大化,更好地服务民众。(宋炜柳南区南环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