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融水苗族自治县紧紧围绕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作用发挥这一主线,把脱贫攻坚主战场作为选拔、培养、识别和使用干部的前沿阵地,树立起重用真扶贫、扶真贫干部的鲜明导向,为推动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干部队伍保障。
选贤才聚精英,让扶贫队伍“硬起来”。该县坚持重点培养、组织推荐、识别发现相结合,把扶贫一线作为干部成长锻炼的大熔炉和主战场。采取“自愿报名、单位推荐、组织部门审定”的程序,对政治素质好、政策水平高,作风扎实、敢于担当,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秀年轻党员干部,通过民主测评等程序,择优选派奔赴苗山20个乡镇决战脱贫攻坚。2018年精选了54名党员干部担任第一书记,6名党员干部担任乡镇工作分队长,从县级选派218名工作队员,乡级选派91名工作队员。 2019年,该县重点聚焦深度贫困地区,举全县之力向深度贫困村发起全面总攻,对全县处级领导联系乡镇、贫困村定点帮扶单位进行调整,并有针对性、稳妥地对121名工作队员进行调整。在调整驻村工作队员的基础之上,再从县级增派35名优秀驻村干部到20个贫困户和未脱贫户较多的行政村支持驻村工作,进一步优化该县“一帮一联”工作及驻村工作队员安排的精准度,着力提高脱贫质量和实效,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实现脱贫。
建平台育干部,让能力素质“强起来”。该县坚持面向实践、面向基层,多平台锤炼干部,让他们经风雨、壮筋骨,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优秀年轻干部放到脱贫攻坚一线、困难艰苦地方、关键吃劲岗位历练,在实践中提升本领、锤炼作风。下派蹲点搭建实践平台,安排选调生到急难险重基层一线,选派年轻干部挂任乡镇长助理,立足基层实际,发挥专业优势,围绕脱贫攻坚重点工作,协助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不断提高综合能力,在乡镇基层建功立业,为脱贫攻坚事业注入强有力的生力军力量。教育培训搭建成长平台,推动教育资源向脱贫攻坚倾斜,依托市、县、乡三级培训资源,围绕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工作目标,开展好脱贫攻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让扶贫一线干部能够轻车熟路地对软弱涣散的村级党组织、集体经济薄弱村等不同类别的村进行因村施策、加强管理,帮助脱贫群众增收致富。今年以来,开展市、县、乡三级扶贫工作业务培训33期,培训干部一万多人次,切实提高扶贫一线干部帮扶能力。
严管理强执行,让扶贫责任“实起来”。 该县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做到从严管理、压实责任,激励扶贫干部在脱贫攻坚战中最大限度地释放能量。一方面严执驻村纪律,出台《融水苗族自治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员平时考核工作方案》,细化出勤在岗等七个方面51条具体的管理标准,落实工作纪实,严格考勤登记,执行定期汇报交流制度。同时强化考评结果运用,对于工作能力较强、业绩突出的扶贫干部,优先考虑评先评优,对不胜任的驻村帮扶干部由派出单位及时召回,坚决杜绝各类挂名、“走读”等现象。另一方面全面关心关爱,在县级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努力争取落实新增83.35万资金对工作队员吃、住、洗条件相对简陋的14个乡镇38个行政村场所进行改扩建,进一步完善工作队员的食宿条件。为每名队员配备1个紧急药包、一套防汛装备,为扶贫干部人身安全保驾护航。注重加强与扶贫干部的思想感情交流,上门对生病的队员进行慰问,重点节假日看望慰问困难队员,着力从物质关照与精神关怀着手,不断激发广大扶贫干部在脱贫攻坚中担当作为。
用能人激动力,让干部心灵“热起来”。该县坚持及时发现、及时选拔,切实把那些在扶贫一线实践锻炼、工作业绩能力突出、基层群众公认度高等方面的优秀扶贫干部大胆使用,选任到重要岗位上来,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让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乡镇扶贫专干、分管领导等扶贫一线表现优秀的干部脱颖而出,让他们有位子、有舞台。鼓励和引导得到职级晋升干部和乡镇非领导职务干部继续在脱贫攻坚一线干事创业,积极参加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扶贫项目规划与管理等工作,为全面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近两年,提拔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18名,从脱贫攻坚一线提拔干部46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