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的詹健飞,一名共产党员,原是广东省廉江市人民医院廉江市人民医院门诊部副主任。这位医生放着舒适的工作环境不做,执著地来到融水苗族自治县中医院带头成立创面修复科,任科室主任,开展治病救人,发扬医道,短短的两个多月得到融水同行及老百姓的认可。
追医,只因信任
9月1日,融水苗族自治县中医院,64岁的叶安躺在病床上,詹健飞在认真地给他检查,并不断地用粤语跟他沟通。
叶安是广东廉江市一位的患者,臀部溃疡3年不愈,之前曾在电话上得到詹医生的免费指导治疗,几近愈合,但架不住亲戚朋友的“关心”,又用了其他药,结果一拖3年仍不能愈合。
“之前我爸在詹医生的指导下治疗,基本好了,就不到医院检查和治疗,他听信了别人讲法,乱用药,病情就加重了,一开始他不好意思找詹医生看了,找了其他医生,效果不好。所以我们下定决心专门来找詹医生。”叶安的女婿曹树章对笔者说。
“我们到廉江人民医院找过詹医生,找不着。后经他原来的同事说,詹医生到融水来了,我们就跟过来找。”叶安的女儿小叶说。
叶安是在女儿、女婿陪同下特意地从广东廉江市坐了9个小时火车到融水找詹健飞。
“我到这不到两个月,就有三名患者从广东廉江特地过来找我。”詹健飞说。
而就在创面修复科成立的7月11日,拱洞乡一位68岁的男性患者慕名而来。这名患者因长期受糖尿病足、慢性骨髓炎、低蛋白血症等多种疾病困扰,病情反复发作,得不到有效控制,非常痛苦。经过詹健飞的治疗后,患者已好转。
执著,只因仁爱
在詹健飞的办公室,笔者看到,办公桌上放置有电脑和几本医学的书,仅靠在办公桌旁就是他休息的一张单人床。
“科室成立两个月来,我们的詹主任就一直居在这里,白天上班,晚上值班。我们科室只有4名医生,9名护士。3名医生都像我一样是从乡镇上来的,之前没有专门从事这一专业。来到这后,詹主任手把手地教我们。”医生韦兴德说。
韦兴德原是安陲乡卫生院的医生。
“广东廉江市的经济条件要比融水好得多,我在那边每年约有几十万元的收入。来到融水只能领每个月三千多元的工资了,但我不后悔,我只是想把创面修复科做好,医治好更多的患者。”詹健飞说。
詹健飞边与笔者交谈,边打开电脑。他将一幅幅烧伤医治后的照片点给笔者看,笔者都不忍直视。
“如果他们有更好的机会或是我们的医务人员在这方面更专业一些,这些病人就不会落下这么大的疤痕,也不会留下如此严重的后遗症。这会影响他们一辈子的,特别是年纪小的患者。”詹健飞说话的同时,笔者看到他眼里带着伤感,带着很多的无奈。
“为了钱,我就不过来了。”这是詹健飞对笔者强调较多的一句话。
结缘,只因扶贫
詹健飞是因扶贫而结缘融水。2018年7月,他响应东西部(廉江-融水)扶贫协作工作到拱洞乡卫生院开展医疗帮扶。
在帮扶期间,詹健飞在当地乡(镇)卫生院建立外科手术室,传授“负压封闭引流术”“免缝技术”“皮瓣修复”等技术,填补融水乡(镇)卫生院多项医术空白。
“詹医生在我们原计划是帮扶2个月的,后来同意延长到了4个月,教授了很多知识,让我们受益匪浅。”拱洞乡中心卫生院院长李军说。
“他免费帮助我们培训医务人员800多人,发放近400本科普书和800支烧伤膏,手术200多台,帮助很大。”融水卫健局副局长龚桂春说。
同时,詹健飞自驾跑遍融水23家医院,开展27次烧伤公益科普和专科培训;入户义诊行动不便患者50多人;建立融水医疗微信群,解答各类咨询,共有449名医护人员加入。
愧欠,只因家人
“虽然来融水的生活条件艰苦了些,但他学到的医术得到施展,每次救治好一位病人,他都很高兴,何况他还是一名党员,我就听从他了。”詹健飞的妻子邹侃说。
邹侃,原在一家中医馆做行政工作,工作稳定。现在来到融水后,只能照看小孩。詹健飞来到融水,生活压力一下全压在了詹健飞的身上。
他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搬家,孩子读书都由他处理,很辛苦,但他不抱怨。而却最愧疚对了他的外婆,他外婆病重时,没能给予照顾,全是由他母亲一人承担。外婆逝世后,他母亲突发脑梗病倒了。
“现在我母亲还在住院,全由弟弟等家人照顾。本来父母养育我们,是想在年老时,有所依靠,可我为了工作,而没有尽孝,他们还是理解支持我。现在我母亲在廉江市人民医院住院,原来的同事很照顾她。”詹健飞心怀愧疚又满怀感激地说。
收获,只因付出
努力付出的詹健飞,也曾获得过肯定。
2018年年底,他作为医疗帮扶代表,受邀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2018年被评为“廉江好人”;被融水授予“2018年度最美帮扶医生”称号;融水2018年度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我自认为我是一个实干派,一个纯粹的医者。因为我的技术在里被需要,得到认可,我的付出不枉费,加上这里的乡亲们淳朴善良,所以我才会将以前清零,从廉江过来。如果有一天,我在这里没有得到应得的支持,工作无法开展,没能够更好地救治患者,我也会离开这里。”詹健飞用肯定的口语跟笔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