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拓展远程教育覆盖面,三江县结合当地民风淳朴,民俗文化丰富的特点,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大力推进远教广场建设,把远教广场打造成为宣传三江的“新窗口”、推广现代农业科技的“新学校”、培育新型农民的“新基地”。 一、整合资源,建好远教广场 三江县委组织部充分利用有效资源,会同县科技部门等有关单位,突出抓好了远教广场工程建设,采取“三大举措”完成了远教广场前期建设。一是兴建县城广场大屏幕。分别在县城鼓楼民族广场、河西文体广场、侗乡鸟巢广场建立了三个广场电子大屏幕,将远教端口接入广场大屏幕,定期播放远教节目。二是搭建乡村远教广场。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共享工程”配发的投影仪、音箱等设备,在15个乡镇广场和86个终端站点建立了乡村远教广场。三是开辟鼓楼远教广场。将远程教育设备前移到聚集人气的鼓楼、戏台,在岩寨、寨大、高友等25个村屯终端站点开辟鼓楼远教广场,丰富了广大党员群众的文化生活。 二、建章立制,管好远教广场 为保证远教广场培训的有序开展, 提升远程教育学用效率,三江县通过“三个双一”建章立制,管好远教广场。一是一年一规划。每年制定一个详细的总体学用规划,并将规划制作成图表上墙显示,用以指导全年的组织收看工作;二是一月一主题。着眼于加强党员群众实践能力培养和党性教育,聚焦改革开放的前沿,根据“绿”“蓝”“红”“橙”,确定每月“远教广场”学习主题。即一季度突出“绿”的主题,注重生态环境、低碳与循环经济、新农村建设等培训;二季度突出“蓝”的主题,注重农业生产技术、卫生保健、生态保护等培训;三季度突出“红”的主题,注重爱国主义和党的优良作风培训;四季度突出“橙”的主题,注重和谐社会建设、应急管理等培训。三是一周一公告。由站点管理员采取短信留言、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形式,及时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和需求,制定每周的学习计划,并把下一周要播放的节目提前在广场远教宣传栏和电子大屏幕上进行预告,使群众能更清楚地掌握播放时间和内容,提高了节目收看的选择性、针对性。 三、突出侗味,激活远教广场 三江县依托民族文化,通过开设节日、“月也”(意为集体游乡做客,是侗乡的一种社交习俗。侗族某一村寨的男女青年按约定到另一个侗寨做客,期间要举行赛芦笙、对歌等活动)、“百家宴”三大课堂,提升了学用转化效率。一是开设“节日课堂”。借助“侗族多耶节”、“吃冬”、“芦笙节”、“花炮节”等民俗节日,充分发挥鼓楼远教广场的作用,形成了“万人远教课堂”的特色。如去年国庆节,三江县依托第七届侗族多耶节,利用远教广场开展培训,受训人员达8万多人次,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党员的干事创业热情,造就了一大批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农民。二是开设“月也课堂”。依托侗族民间“月也”活动,聘请侗族歌师将党的十七大精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科学发展观、党史、产业结构调整等内容,制作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侗族“耶歌”、“款词”,通过“多耶”、“芦笙踩堂”、“讲款”、“琵琶歌”、“山歌对唱”等形式,在“月也”中进行表演,使基层党员群众在享受“月也”欢乐的同时,学到了新的政策知识和生产技能,促进了民族团结。三是开设“百家宴课堂”。三江县将远教广场与侗族“百家宴”结合起来,组织广大党员群众在“百家宴”活动中收看远程教育节目,使广大党员群众在享受百家菜谱风味的同时,学习党的惠农政策、农业科技知识等,收到了良好的学用效果。 四、注重实效,用好远教广场 为使“远教广场”的建设更能突出服务于民,发挥远教广场辐射作用,三江县在开展远教广场培训中,注重“三个贴近”,服务侗乡科学发展。一是在教学内容上贴近群众需求。在远教广场播放中,三江县实行“菜单式”形式,通过调查全县“两茶一叶”生态农业产业布局及各乡镇的特色农业,列出远教“菜单”,根据农民的“口味”由农民自己“点菜”。二是在教学时间上贴近农民生产生活规律。在教学时间上,紧贴农民生产生活规律,采取“晴天不学雨天学、白天不学晚上学、忙时不学闲时学、会前会后固定学、定期开展集中学”的方式,有计划地开展学习活动,并抓住平时市民喜欢在晚饭后到广场休闲、健身的习惯,定期在每天晚上的七点至九点在远程教育广场开展教育活动,迎合了市民的生活习惯,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三是在教学形式上贴近群众需求。由于居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因此采用播放远程教育课件与邀请专家教学辅导相结合的形式,切实提高远程教育学用效果,促进侗乡科学发展。(三江县委组织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