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县本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积极创新远程教育工作学用模式,以“打造三大平台、开设三种课堂”为学用载体,有力地促进了该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打造“三大平台”,夯实“学用”基础
(一)打造“宣传平台”,做到家喻户晓。一是集中月宣传平台。由站点管理员、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西部大学生志愿者组建成远教宣讲团,利用民族节气较为集中的3月份,以“大篷车队”形式开展宣传40场次,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张贴宣传标语2千余条、建立广场宣传栏35个。二是民族特色宣传平台。以“多耶”、“坡会”、“三月三”、“百家宴”、“月也”、“侗戏”等别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进行宣传。三是网络媒体宣传平台。在县电视台开设“红旗在侗乡”远程教育宣传栏目,在《柳州日报》、“程阳桥网”、“三江党建网”等开设远程教育专栏,发布动态信息、交流体会、播出创新亮点、总结收获效果等106篇次的信息稿。
(二)打造“培训平台”,助推创业致富。一是创新培训平台。力求在观念上扶“志”、在发展上扶“业”、在技术上扶“难”、在政策上扶“贫”。全县打造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科技示范户67户、远程教育示范培训基地18个、“远教科技动车组”1个。二是整合培训平台。把远程教育与“创先争优”“三级联创”“城乡结对共建”“十大党建工程”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开展县、乡、村中心组学习,推进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2010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远程教育活动中,该县荣获广西大学生志愿服务远程教育“优秀组织奖”。
(三)打造“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水平。一是信息传递服务平台。通过远程教育的渠道对党员和群众进行科技培训达265场次,127个站点直接培训农村党员群众8万余人次。二是延伸链接服务平台。在35个村寨的鼓楼和戏台筹建一批鼓楼播放点,在18个村屯把远程教育端口连接到农户闭路电视,把远教站点链接到行业协会、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和党员科技示范户中。三是便民关爱服务平台。在平铺、冠洞、八协等85个村终端站点建“远教关爱小屋”,近距离为群众提供服务,开展“千名妇女闹远教”活动,让农民群众在喜闻乐见中开阔视野,学到技能。
二、开设“三种课堂”,凸显学用成效
(一) 开设“动感课堂”——“鼓楼”、“戏台”、“百家宴”等课堂形式灵活多样。利用少数民族举办各种文体活动的时机,把远教课堂前移到“鼓楼”、“戏台”、“月也”、“百家宴”、“多耶”等活动场所,把党的方针政策、十七大精神、“创先争优”等内容编制成“耶歌”、“侗族琵琶歌”、“六甲歌”、“款词”等节目进行汇演,形成别具特色的远教“动感课堂”,以寓教于乐、通俗易懂来提高收视率。目前,全县建立了30多个“鼓楼课堂”、“戏台课堂”、“百家宴课堂”等“动感课堂”示范点,通过这些示范点的辐射作用,培养200多名乡土人才和农民科技能手。
(二)开设“空中课堂”——农村“小喇叭”写好远教“大文章”。创新“远教 + 小喇叭”站点的建设模式,将远程教育端口连接到高音喇叭中去,发挥农村“小喇叭”的作用,播放远程教育中的农用科技、政策法规节目,不仅满足在家的群众收听,还满足田间地头干农活的群众收听,搭建了较为理想的远教“空中课堂”。目前,全县80余个站点配备高音喇叭,并连接了远程教育端口,建立了一批远教广播站点。目前,全县通过远教广播“空中课堂”开展培训,受教育的农村党员群众达6万多人次。
(三)开设“广场课堂”——受益群众无限延伸。在县城河东民族广场、河西文体广场建立了三个广场电子大屏幕的“广场课堂”站点,并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共享工程”配发的投影仪、音箱等设备,在15个乡镇广场和86个终端站点分别建立了“远教广场”, 由室内的封闭式向室外开放式转变。“广场课堂”开设以来,广泛吸引了城乡党员、干部、群众、流动人口、农民工、中外游客前来观看,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拓展了科技致富信息渠道。今年以来,全县通过“广场课堂”播放远程教育,受益的群众达12万人次以上。(三江县委组织部 龙文 杨建平 吴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