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城市社区服务人口过多、服务力量不足、服务半径过大等问题,城中区不断优化“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治理模式,推动吹哨权前置、资源链延伸、服务功能拓展,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效应得到进一步释放。
铸强小区党建,推动“吹哨权”从“面上集成”到“点上覆盖”。率先出台建制型小区党支部和功能性小区党支部建设运行标准,对设立程序、参与小区治理内容、经费保障等进行明确。加强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对业委会和物业管理公司的领导,加快形成“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四方联动格局。目前,单独建立党支部108个(含建制型和功能性,基本覆盖物业小区),联合组建党支部95个,全区小区党组织覆盖率达到100%。注重发挥小区党组织纽带作用,充分挖掘小区医生、小区警察、小区律师、小区调解员、小区城管等资源,采取定期上门走访、召开居民会议、网络收集等方式,不断扩宽民意收集反馈渠道,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并进行分类处置、及时反馈,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2020年以来,累计收集民情2230条,已处置2120条。
广纳红色伙伴,推动“资源链”从“单一平面”到“多元互补”。以党建资源撬动社会资源,以体制内组织带动体制外组织,凝聚起小区治理的最广泛力量。纵向上,构建“城区城市党建专责小组—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党员中心户”五级架构,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在小区纵向到底、动态延伸、全面覆盖。横向上,在小区成立一个“1+2+N+X”小区治理联合工作组,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为基础,业委会、物业管理公司为纽带,结对共建单位党组织、职能单位下沉力量、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合作机制上,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社区居委会、小区党支部作为小区红色“大管家”,在小区治理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定期召开小区多方联席会,推动业委会“管”小区,物业管理公司“进”小区。集聚小区内外力量,将党组织及党员,小区群团组织及成员,居住在小区的党(团)员、“两代表一委员”、楼栋长、党员中心户、业主等小区内生力量和结对共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等力量有效调动,实现党建推力、内生动力、巧借外力、共建合力、群众给力“五力”齐发,推进小区治理和服务创新。
建好党群联系,推动“服务线”从“半径过大”到“精细清零”。以每建一个小区支部活动室帮扶5万元的标准,在小区建立党支部活动室。先后投入200余万元建设党支部活动室。依托小区健身广场、休闲廊道、凉亭等居民核心活动区域建设开放型阵地。建立小区党组织委员、业委会成员轮值制度,安排专人值班,接待来访居民,为其提供服务。目前共建设小区党群服务中心28个,党建小广场43个,将10余项便民服务搬到“家门口”,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展“微关爱”,在小区广泛开展敬老、环保、弘扬传统文化等各类公益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小区党员志愿者上门开展“零距离服务”“邻里帮”活动。联合社区卫生服务站对小区内的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组织医务志愿者上门送诊。组织党员开展关爱老人、雏鹰助飞、社区“四点半”小课堂、育婴、烹饪家政技能培训等贴心服务,动员广大有爱心有能力的党员、居民和共建单位、爱心企业积极参与认领小区“微心愿”,打造出“邻里微助”“邻里守望”等33个党建睦邻项目,建成心理咨询站12个,爱心超市18个,四点半小课堂2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