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纳入“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之中,其中提出“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80%”,并承诺要重拳治理雾霾,体现了国家对整治空气质量的决心。
这是一个承诺,承诺过后便是大力整治的措施,但真正想要让空气质量得到保证,全靠法律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增强全民环境意识。人人选择低碳、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如出行选择自行车、公交车,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随身带一张手绢,减少纸巾的使用量,如果两个人每天手绢用8次,一年下来可以保护一颗20年树龄的树;常备一个布口袋,减少塑料袋的使用等等,这些看似很小的生活习惯,给环境带来的改变却不容小觑。
培根曾说过,“集体的习惯,其力量更大于个人的习惯。因此如果有一个有良好道德风气的社会环境,是最有利于培训好的社会公民的。”环境治理的关键还在于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通过集中宣传,广泛传播和弘扬“生活方式绿色化”理念,提升人们对绿色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并自觉转化为实际行动,呼吁人人行动起来,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和群众基础。
在众声喧哗的“两会”中,我们听到环保真正“长出牙齿”的声音,和谐的生态环境需要我们共同塑造,从自身做起,同时带动影响身边更多的人崇尚和践行绿色生活新方式,让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姚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