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柳城动态 基层党建 人才工作 换届工作 柳城远教 柳城组工
  当前位置:首页 >> 基层党建 >> 文章内容
 站内搜索
最新新闻
· 把学习推广“四下基层”作为第二批主题教育重要抓手
· 蔡奇: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 关于第二批主题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些关键点
· 仲音:把实的要求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
· 蔡奇:扎实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 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推进会召开
· 中共柳城县第十五届委员会第81次常委会会议召开
· 柳城县打造“红管家”品牌助力非公党建高质量发展
· 做好“引育留”造出“新磁场”——柳城县推进乡村振兴增进民生福祉之人才振兴篇
· 【“五基三化”提升年】柳城县:育强“头雁方阵”赋能乡村振兴
热点新闻
· 柳城县:“三措施”促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
龙头镇党建引领合力撬动脱贫攻坚工作
 
发布日期:2017-05-31 | 作者:许燕芬
 龙头镇共识别贫困户283户819人,其中旗山村是龙头镇“十三五”时期的贫困村,识别贫困户66户206人,今年要实现整村脱贫。为更好地发挥镇、村党组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作用,该镇通过抓党建,带队伍,齐帮扶,以党建引领合力撬动脱贫攻坚工作。

  一是发挥组织优势,党建引领形成合力。抓组织,责任落实到位,镇、村班子强起来。注重抓牢党建第一责任人的职责,镇党委书记亲自负起脱贫攻坚责任,镇纪委、扶贫办牵头,实行按季督查工作机制,对党员干部职工帮扶情况帮扶不定期督查,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县选派综合素质优秀的干部驻村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贫困村党支部书记抓党建和抓扶贫“两不误,双促进”,认真开展“三会一课”,组织党员学习扶贫工作,带好村“两委“班子、党员、致富能人、村屯骨干等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带动党员能人帮扶贫困户通过发展种养脱贫致富。抓教育,党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定期开展“党员活动日”推动党员教育管理走上规范化、常态化。该镇将每月20日定为“党员活动日”,每次学习除了固定内容,还围绕自选动作,如扶贫工作等,不断丰富和拓宽活动内容,为广大党员搭建经常性教育和永葆先进性的重要平台。抓培训,提高扶贫工作成效。通过“走出去“,村“两委”班子熟悉掌握政策。如参加贫困地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外出学习兄弟乡镇扶贫工作先进经验等方式,带动村两委班子熟悉掌握脱贫工作的相关程序、要求、扶贫政策。选派2人次参加区级培训班,第一书记多次到各县学习,8人次学习兄弟乡镇先进经验。

  二是落实县、镇、村三级帮带帮扶机制,形成齐帮共扶良好局面。我们通过建立屯骨干+村两委班子+第一书记+挂村工作组+后盾单位+县领导挂点的模式,充分发挥县、镇、村三级的力量,形成多方帮扶的良好格局。共安排了37名村干部、镇87名党员、119名干部(包括县后盾单位帮扶人)、6个后盾单位、8个挂村工作组、2名科技特派员结对帮扶龙头镇贫困户283户819人。我们采取挂村组负责面上村责任制、班子副职带骨干负责贫困村贫困户责任制、帮扶责任人自我责任制、党代表联系帮扶贫困户等几种形式多管齐下,共同形成“一帮一”、“几帮一”、“多帮一”的帮扶机制,确保帮扶的各项工作扎实落到实处。特别是针对贫困村--旗山村的一些比较困难的贫困户,安排党代表重点联系和帮扶,并且采取分屯负责的形式,该村的5个党代表分别负责联系帮扶7个屯的贫困户。同时还召开了村干部、屯长、骨干会议,专门研究该村脱贫攻坚工作,逐项解读贫困村脱贫摘帽“十一有一低于”的标准,并做好完成日期倒排,以确保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三是真帮真扶,政策落实掷地有声。县、镇、村三级帮扶联系人积极开展帮扶工作,协调帮扶资金,引导产业扶持、申报扶贫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各项扶贫政策等。针对2016年脱贫户,做到脱贫不脱帮扶、不脱政策、不脱项目;针对今年计划脱贫的贫困户,根据贫困户家庭情况、劳动能力情况和特点等,由帮扶人“一对一”分别制定帮扶措施,确保因户施策。2016年至今,共为贫困户申请产业扶贫资金19.91万元;获批扶贫基础设施道路21条17.98公里,投资额达602.17万元,惠及群众2350多人;后盾单位和驻村工作队员共协调经费支持9.3万元用于帮扶、慰问、改善基础设施等工作;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69万元,惠及贫困户37户;24户贫困户优先获得危房改造指标,解决住房困难问题;将符合低保政策的2439人已纳入低保范围。     

上一篇: 龙头镇举行农村基层党组织星级化授牌仪式 下一篇:龙头镇“3+X”模式做实“党员活动日”
 
中共柳州市委组织部主办 | 柳城县委组织部承办│电话:2825584 | 地址:柳州市文昌路66号│邮编:545006 | 桂ICP备2021006142号-5 | 桂公网安备 45022202000018号
中共柳州市委组织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