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柳江县“小蚕代育”规模最大的老板,是流山镇的种桑养蚕大王,更是流山镇农业科技的“代言人”。他就是2012年市劳动模范—— 韦海波。
上个世纪90年代,食用菌培植开始在流山兴起,但由于技术等方面因素限制,发展并不乐观。韦海波想,如果能从菌种培植、种菌技术服务方面给菌农提供一条龙服务,兴许能节约成本,提高种菌效率,进而实现育菌种和发展食用菌种植业双赢。想到就做,他很快买来有关培育菌种内容的书籍,潜心研读,向附近县的育菌专业户学习请教,并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他利 用柳江县氮肥厂的旧厂房建成食用菌制种基地,由于技术过硬,他制的菌种无杂菌、易成活、产量高,他每年制菌种5万至6万瓶供应给流山及周边乡镇的群众种植,带动当地群众种植蘑菇等食用菌5万多平方米,产值达100多万元。
食用菌的培植使韦海波有了一定的资本。2004年,种桑养蚕的潜在市场又引起了韦海波的兴趣,他开始涉足桑蚕事业。他租下3.3公顷土地种桑,并投资建设了流山镇“小蚕代育”基地。2006年他再次租了6.7公顷桑园来扩大养蚕规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自己努力之下,韦海波的小蚕代育基地发展迅速,目前已 发展为每个月发800张四龄小蚕的规模,现拥有2000平方米的蚕房面积,6000只共育蚕框,10公顷专用桑园,55名技术工人,仅小蚕共育一项年产值就达100多万元。代育基地所育的小蚕不仅供应给全流山的蚕农,还送往周边的乡镇,由于育成小蚕的成活率高达95%以上,蚕农的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推动全镇及周边乡镇种桑养蚕业蓬勃发展,使一批又一批的蚕农脱贫致富。
看到喂蚕后所余的桑秆基本被丢弃掉,韦海波觉得可以再做一番文章。他到县农业局、科技局等技术部门取经,并花几千元购回设备, 尝试利用废弃的桑秆为原料,种植食用菌。他充分利用桑秆作为原料培育食用菌,发展自己的种菌事业并将此技术推广开来,既做到了废旧利用,又提高了食用菌的生产效率,实现了桑秆和食用菌的财富价值。
韦海波走上了致富道路,但他并未忘记周围的父老乡亲。他的基地敞开大门,充当养蚕的实地课堂,在街上挂横幅宣传,热忱欢迎群众前来参观学习。同时,他对前来基地学习的群众还发给误工费,群众既学到了技术,又得到补助,向他学习养蚕的人越来越多,一批又一批掌握了技术的群众回去后种桑养蚕,很快成为养蚕能手,并影响和带动周围群众种桑养蚕。为使群众尽快掌握种桑养蚕技术,他还5次出钱组织蚕农到宜州参观学习,并不定期举办种桑养蚕培训班。目前,他牵头举办的养蚕技术培训共6期,参训农民达2000多人次。(流山镇 覃初登 彭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