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颗葡萄改变两代人命运——鲁比葡萄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带领果农致富记
|
|
|
|
“如果没有葡萄,那么公路沿线20米之内不会见到任何作物。过去由于穷,偷盗、打架经常发生。现在不同了,一天千多两千块钱的收入,自己家的钱都用不完,哪个还干那些不文明行为。”
6月的鲁比,一派忙碌景象。车子来回在园子里奔跑,部分早熟的品种已经开始采摘上市。而更多的在为即将到来的大收购做最后的冲刺。 “南宁那边的(早熟果)价格已经出来了,每公斤9.2元,而我们的开盘收购价是10.4元。根据我们的市场信息,鲁比葡萄的价格仍然是最高的。”葡萄经纪人张志红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鲁比葡萄无论品质还是价格方面都走向稳定。 打破神话闯富路 鲁比村过去是一个以种植水稻 、玉米为主的村庄。1989年,中共党员、农民张星敏在自己的责任地种植10亩巨峰葡萄。到1990年收获之时,他把10多个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仔叫到他的葡萄园里“跟班”。“那时我们刚毕业,在家无所事事。”经纪人张志红说,看到一串串红黑红黑的葡萄,小伙子们惊呆了。年轻仔跟随着张星敏去卖葡萄,没想到又是一惊:“1公斤葡萄8块钱,一亩可卖到4000块;而当时谷子的价格才是6毛1公斤,这意味着要卖5000多公斤谷子才能顶得上一亩葡萄。”卖葡萄的经历在这帮年轻仔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随后,在张星敏的带领下,他们开始开荒种果。两年后,种植葡萄的成功,惊动了全村。从此,鲁比家家户户种葡萄。到了1999年,鲁比葡萄协会成立,又成功开发了二季葡萄。据协会统计,过去,每亩葡萄的收成在5000至6000元左右,栽种二季葡萄后,收入增加一倍。鲁比人打破了“葡萄一年只有一熟”的“神话”,演绎了“南方吐鲁番”的魅力。 抱团成长跑市场 张星敏当年带出的10多个年轻仔,如今都已长大成为“师傅”。经过这些“师傅”的传帮带,日前,鲁比建立起由80多“徒孙”组成的经纪人队伍。每年开春以后,这些“徒孙”或奔走于各大农产品集散地,或引老板或端坐在葡萄园里,做起了代收。王强就是其中之一。今年30出头的王强10年前走出校门,也像“师傅”们一样“跟班”,开荒种果,跑市场。现在,每天收果达2.5万公斤以上,一天的代收收入达千多两千元,加上自己种植的果,年收入不下30万元。 葡萄协会成立后,建起了技术攻关团队,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模式,农民的栽培技术得到了质的飞跃。平均亩产由协会成立前的800多公斤提高到2000多公斤。同时,协会培养起来的经纪人团队开始往外跑,为产品找销路。2008年鲁比葡萄合作社成立。协会和合作社党支部不仅在技术服务 、新品种引进等方面为农户提供了极大的支持,而且在农资服务 、产前 、产中 、产后也提供了“一 条 龙”服务。由于鲁比葡萄品质好,外地的客商纷至沓来,让“鲁比葡萄”远销广东 、湖南 、四川等地。 再造几个“鲁比村” 随着鲁比葡萄品牌的名气越来越大,鲁比人有了更大的梦想:向南进军,再造几个鲁比村。协会负责人之一的张志红谈道,由于气候的因素,葡萄是由南到北逐渐成熟的。因此,打好时间差,向南发展抢市场将是他们的发展目标。经过多年的辐射,鲁比带动了周边村屯农民走上了富裕道路。从今年初开始,鲁比的触角开始向南扩张:200多亩的穿山基地,50多亩的来宾基地纷纷建起。同时,在南宁青秀区的一个农业园里,来自柳江的鲁比葡萄已开始生根发芽,预计18个月后可以投产上市。(秦 淮)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