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5年是民生改善最多,群众得实惠最多的5年” “国家对民生越来越关注,老百姓对幸福的期待也更高了”……“两会”中,代表委员谈民生、话幸福,纷纷透露出“幸福”的信号。构建幸福城市、提高国民幸福指数被各地列为“十二五”重要奋斗目标。广东、山东、河南等地相继把提升人民幸福感写入“十二五”规划。“幸福感”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
“幸福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一种情感,是人们对幸福的一种感受。那么,“幸福感”从何而来呢?幸福感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人口因素、文化因素、心理因素、政治因素等。人民网调查显示:34.4%的网友认为“经济状况、生活质量”是影响幸福的首要因素。这说明,改善经济状况、提高生活质量,是幸福感的基础条件。不过,钱财仅仅是给人们带来幸福的因素之一,人的幸福与否,还取决于其它一些因素。然而,幸福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的一种主观感受,幸福指数就难于用统计数字来支撑,人们对造就幸福的内涵众说纷纭。在我看来,以下四个方面是最重要的:
一是改善民生,让人们生活富裕。人要幸福,就要有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整天为肚子发愁,是与幸福无缘的,因此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党和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我们要改变单纯对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GDP崇拜”,要把更多的政策和资源投向民生,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促进由国富到民富的转变,实现民富国强。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为人民群众编织结实细密的社会保障网络,优先解决人民群众生存保障的基本权益问题,解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体面尊严和有保障的生活。随着新农保试点推进,1500万农村老人像城里人一样领到了养老金;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城乡居民超过12亿人;保障性住房正在加快推进,今年就将有1000万套开工建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正在一件件得到解决。幸福感,在一项项惠民措施中变得具体。
二是培养人们的良好心态。幸福既然是一种主观感受,除受制于客观现实外,还与主观心境有很大关系。俗话说,幸福重心境。在同样的社会条件下,有人感到快乐,有人则感到不快乐,这固然可能与各人的具体处境有关,但许多时候,是由于不同心情所致。贝多芬说:“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因此追求幸福,不仅要重物质,而且要重精神;不仅要改变环境,美化环境,而且要改变心境,美化心境。在物质生活资料不断丰富的基础上,人不再成为物的“奴隶”,而是把更多的“闲暇”时间用来进行文化追求,通过各种教育和文化活动把娱乐和知识的获取结合起来。未来社会的消费,应该是人的消费过程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过程的合一。高兴地看到在“两会”上亮相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首次把“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写了进去。理性平和等良好的社会心态,有助于增进幸福感。
三是要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满足人们的生态环境需求。人类社会的进步与人类得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紧密相连。社会愈进步,人类对生态环境需求的质量要求也愈高。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科技革命,其目标是为了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与环境、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互补、协调发展。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的幸福感的提升,与对生态环境的全面需求不可分离。
四是营造社会公平环境。幸福既然是一种主观感受,人在社会中只有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不受歧视,才会滋生幸福感。如果不公平,不公正,即使自己的经济收入比过去多,也会心理失衡,牢骚满腹。特别是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以后,收入公平较收入增长更能给人们带来幸福感。为了幸福,在做大蛋糕的同时,一定要公平地分好蛋糕。
发展无止境,奋斗无穷期。与人民群众希望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相比,民生考卷中关于调整收入分配、住房建设、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破解。“人盼幸福树盼春”,让我们在努力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良好心态和生态环境中,不断去获取和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
(企业工委 陆永珍 网名:宁静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