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峰区围绕“帮什么、怎么帮”的问题,通过产业扶持、就业扶持和教育扶持三项举措,提高结对单位致富能力促农民增收,提升当地教育发展水平。
产业扶持提高“造血”能力。针对当地产业化进程慢、主导产品层次低、农产品加工规模小、农民收入渠道窄的现状,各挂点扶贫第一书记带领结对单位乡、村领导和致富带头人赴外地考察学习特色企业先进技术和产业扶贫先进做法。运用学习成果,第一书记积极争取特色种养帮扶资金100多万元,以“造血”为着力点扶持当地群众建设一批优质高效的种养示范基地,培育毛竹、杉树、香猪、竹鼠等产业,产品远销广州等地,群众获得了较高经济效益。
就业扶持创造“体面”劳动。详细掌握辖区企业用工需求,联系驻村扶贫第一书记,通过村民大会和手机短信向村民发布。走村入户开展问卷调查,摸清各贫困村劳动力年龄、学历、特长、健康状况、子女入学情况以及外出就业意向。整合科技、农林、水利等多部门培训力量举办培训班,为当地适工群众进行量身定制的技能培训。在村委会建立村民外出就业服务站,定期举办“村企联盟”专场招聘会。今年以来,辖区内6家企业为结对单位提供就业岗位70个。
教育扶持牵手“希望”工程。开展教育工作“手拉手”行动,互派教师蹲点学习,通过集体备课、随班听课、上示范课、教学观摩课、说课评课等方式做好教学方法的传帮带。同时加强教育部门间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的沟通交流,发动辖区干部职工和企业开展“一对一”或“多对一”结对助学活动。截至目前,已有37名干部职工、2个单位、3家企业及1名社会人士与58名贫困学生结成了帮扶对子,9所中小学校“结对共进”。
产业扶持提高“造血”能力。针对当地产业化进程慢、主导产品层次低、农产品加工规模小、农民收入渠道窄的现状,各挂点扶贫第一书记带领结对单位乡、村领导和致富带头人赴外地考察学习特色企业先进技术和产业扶贫先进做法。运用学习成果,第一书记积极争取特色种养帮扶资金100多万元,以“造血”为着力点扶持当地群众建设一批优质高效的种养示范基地,培育毛竹、杉树、香猪、竹鼠等产业,产品远销广州等地,群众获得了较高经济效益。
就业扶持创造“体面”劳动。详细掌握辖区企业用工需求,联系驻村扶贫第一书记,通过村民大会和手机短信向村民发布。走村入户开展问卷调查,摸清各贫困村劳动力年龄、学历、特长、健康状况、子女入学情况以及外出就业意向。整合科技、农林、水利等多部门培训力量举办培训班,为当地适工群众进行量身定制的技能培训。在村委会建立村民外出就业服务站,定期举办“村企联盟”专场招聘会。今年以来,辖区内6家企业为结对单位提供就业岗位70个。
教育扶持牵手“希望”工程。开展教育工作“手拉手”行动,互派教师蹲点学习,通过集体备课、随班听课、上示范课、教学观摩课、说课评课等方式做好教学方法的传帮带。同时加强教育部门间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的沟通交流,发动辖区干部职工和企业开展“一对一”或“多对一”结对助学活动。截至目前,已有37名干部职工、2个单位、3家企业及1名社会人士与58名贫困学生结成了帮扶对子,9所中小学校“结对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