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迂腐固然不可取,但要真想在创新上蹚出一条令人信服、令人尊重的路子来,恐怕还真是不能太“灵光”和“机巧”
采访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奖团队的领军人张尧学院士,最深的印象是他的低调和质朴。
埋头20余年,把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奠定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大大拓展了一圈。用同行的话来说,“先于云计算,包含云计算”,这样的贡献,也算是不小了。但说到获奖,他却平静得像喝茶。
有人说,在科技圈里,张尧学跟刚刚故去的李小文院士都属于“另类”名人。一个是“言冷心热、仙风道骨”,一个是“激情似火,语出惊人”。但异曲同工,两人都当得起那句媒体对李小文的点赞:“当众声喧哗的网络将‘布鞋院士’的盛誉簇拥向你,你却独盼这热潮退却,安静地做一辈子风轻云淡的‘技术宅男’。”
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曾几何时,“创新”成为“高光”词汇,也由此成为一些人使劲往自己脸上贴的金子。
应该说,这些年来,技术创新的确取得不少成就,神舟飞天,嫦娥探月,蛟龙潜海,以及高速铁路、高性能计算机……就连基础研究方面也冒出来薛其坤团队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施一公团队在阿尔茨海默症致病蛋白结构、张尧学团队在网络计算模式和理论研究、徐星团队在鸟类起源研究方面等一系列喜人成果。但相对于每年上万亿元研究开发投入、超过360万研发人员而言,这样的进展并不能算效率很高。尤其应该警惕的是,一些忽悠式的“创新”,让本应洗净铅华的科技界沾上了几分浮躁、浮夸、浮华之气。
不管技术究竟实不实用,为了漂亮的数字,能申报专利就尽量申报专利,够不上发表论文水平也要创造条件发表论文;明明是从国外“山寨”回来的成果,却挖空心思披上“原创”的外衣,只要没人打假,就堂而皇之招摇过市;欺上瞒下,巧舌如簧,在领导面前吹创新,在同行面前“讲政治”,真才实学没多少,争起经费来却过关斩将、“无往而不胜”……虽然近年来管理部门在科研评估和绩效审计上付出了不小的努力,但功利心、江湖气已经渗入科学殿堂,要清除其负面影响,也需要像反“四风”一样下大决心、花大气力了。
从制度上反浮躁、防忽悠固然重要,但树立正确的创新伦理,更需在教育上打牢思想的基石。作为大学校长和曾经的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反复向学生强调,分数和文凭不是惟一,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才是大学四年最重要的事。正确的价值判断是做学问的准则,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上大学的目标,把价值、知识和能力融会贯通,有本事这样引导学生的大学才是一流大学,有能力这样培养人才的国家才是创新型国家。
多年以前,一位从事技术产业化的大学副校长就曾经这样感慨:做市场和做学问真的不一样,过去我有十分把握的也只说有七八分把握,现在要开拓市场,只有七八分把握的我也得说有十分把握。市场和社会对科学研究的异化力量,就这样时时刻刻顽固地存在着。过于迂腐固然不可取,但要真想在创新上蹚出一条令人信服、令人尊重的路子来,恐怕还真是不能太过“灵光”和“机巧”。(周立耘)
采访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奖团队的领军人张尧学院士,最深的印象是他的低调和质朴。
埋头20余年,把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奠定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大大拓展了一圈。用同行的话来说,“先于云计算,包含云计算”,这样的贡献,也算是不小了。但说到获奖,他却平静得像喝茶。
有人说,在科技圈里,张尧学跟刚刚故去的李小文院士都属于“另类”名人。一个是“言冷心热、仙风道骨”,一个是“激情似火,语出惊人”。但异曲同工,两人都当得起那句媒体对李小文的点赞:“当众声喧哗的网络将‘布鞋院士’的盛誉簇拥向你,你却独盼这热潮退却,安静地做一辈子风轻云淡的‘技术宅男’。”
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曾几何时,“创新”成为“高光”词汇,也由此成为一些人使劲往自己脸上贴的金子。
应该说,这些年来,技术创新的确取得不少成就,神舟飞天,嫦娥探月,蛟龙潜海,以及高速铁路、高性能计算机……就连基础研究方面也冒出来薛其坤团队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施一公团队在阿尔茨海默症致病蛋白结构、张尧学团队在网络计算模式和理论研究、徐星团队在鸟类起源研究方面等一系列喜人成果。但相对于每年上万亿元研究开发投入、超过360万研发人员而言,这样的进展并不能算效率很高。尤其应该警惕的是,一些忽悠式的“创新”,让本应洗净铅华的科技界沾上了几分浮躁、浮夸、浮华之气。
不管技术究竟实不实用,为了漂亮的数字,能申报专利就尽量申报专利,够不上发表论文水平也要创造条件发表论文;明明是从国外“山寨”回来的成果,却挖空心思披上“原创”的外衣,只要没人打假,就堂而皇之招摇过市;欺上瞒下,巧舌如簧,在领导面前吹创新,在同行面前“讲政治”,真才实学没多少,争起经费来却过关斩将、“无往而不胜”……虽然近年来管理部门在科研评估和绩效审计上付出了不小的努力,但功利心、江湖气已经渗入科学殿堂,要清除其负面影响,也需要像反“四风”一样下大决心、花大气力了。
从制度上反浮躁、防忽悠固然重要,但树立正确的创新伦理,更需在教育上打牢思想的基石。作为大学校长和曾经的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反复向学生强调,分数和文凭不是惟一,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才是大学四年最重要的事。正确的价值判断是做学问的准则,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上大学的目标,把价值、知识和能力融会贯通,有本事这样引导学生的大学才是一流大学,有能力这样培养人才的国家才是创新型国家。
多年以前,一位从事技术产业化的大学副校长就曾经这样感慨:做市场和做学问真的不一样,过去我有十分把握的也只说有七八分把握,现在要开拓市场,只有七八分把握的我也得说有十分把握。市场和社会对科学研究的异化力量,就这样时时刻刻顽固地存在着。过于迂腐固然不可取,但要真想在创新上蹚出一条令人信服、令人尊重的路子来,恐怕还真是不能太过“灵光”和“机巧”。(周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