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理论研究 > 经验交流 > 正文
邓小平“走自己的路”思想动因探析
发布日期:2014-12-05   |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 字体大小:【
    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开宗明义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前无古人的崭新课题,更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路径。
 
    “走自己的路”体现邓小平对我国探索与发展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和凝练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建设进程中,曾一度搬用苏联模式,但在探索实践中,苏联模式弊端逐步凸显。毛泽东在党的八大提出“以苏为鉴”,走一条比苏联更好的道路。遗憾的是,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我国并未完全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跳出对社会主义的教条化误解,致使社会主义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经济建设遭受挫折,发展迟缓。党的十二大后,邓小平指出:“坦率地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处于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这引起了邓小平的深刻反思: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近三十年,经济建设有所发展,并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但总体而言还是处于缓慢发展甚至停滞的状态,同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十二大后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这表明,针对十年浩劫的经验教训,邓小平对发展社会主义的两点基本要求已有明确认识:发展社会主义,一要消灭劳动生产率低的现状,实现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二要摆脱普遍贫穷的状态,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与此同时,邓小平回顾中国革命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成功,归结起来,就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走自己的路,开创出中国特色革命道路。这一历史经验,无疑启发了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同样应该“走自己的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走自己的路”体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刻理解和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一度固守于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等特征上,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人为地用提高公有化程度去解决日益凸显的生产力发展落后的问题,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邓小平总结我国探索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深刻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马列主义与时俱进的属性。早在1978年他就指出:“干社会主义,要有具体体现,生产要真正发展起来,相应的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能够逐步提高,这才能表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意味着邓小平已经突破了人们过去对社会主义的教条化误解,随后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他就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新的深刻揭示。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论,突出强调了生产力在社会主义诸多要素中的首要意义,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的。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意在破除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僵化认识,强调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导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武器,不能教条对待,要结合实际运用并加以发展。
 
    如何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在邓小平看来,必须正确认识我国基本国情,把握历史方位,并把两者结合起来。他明确指出,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乃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必须遵循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一切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对我国社会现阶段基本国情和所处历史方位作出的科学论断,是完全符合我国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这一论断,从根本上找到了我国在社会主义长期建设中出现的“左”的“右”的,特别是“左”的思想和超前政策的认识根源,为成功“走自己的路”,制订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提供了客观依据和理论根据。
 
    “走自己的路”体现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正确认识和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相继考察访问了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美国等。这一系列出访,特别是对新加坡、美国和日本的访问,主要围绕着这些国家最先进的工业和高科技项目展开。
 
    这些考察,让邓小平深受启迪,他颇为感慨地说:“我懂得了什么是现代化。”他深刻认识到我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深感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在一系列考察中,邓小平也开始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谋划着蓝图。他认为,要大力缩小差距,必须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而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就必须对外开放,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中国处于史无前例的开放世界中,只有对外开放,“引进来”“走出去”,才能得到发展,否则就会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落伍,直至被“开除球籍”。这一系列考察,促进了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正确认识和对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初步形成了通过改革开放来促进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战略大思路。这就成为邓小平主张实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动因之一。
 
    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对于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思想尤为重要。邓小平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中国必须抓紧这一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加快发展。他说:“中国太穷,要发展自己,只有在和平的环境里才有可能。”“我们诚心诚意地希望不发生战争,争取长时间的和平,集中精力搞好国内的四化建设。”正是基于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正确判断,邓小平才能有信心提出“走自己的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郑德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