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人才工作 > 人才工作 > 正文
解读近日我市绘就的中长期人才队伍发展蓝图
发布日期:2013-01-25   |  来源:柳州日报   | 字体大小:【

六个子规划未来真美好

——解读近日我市绘就的中长期人才队伍发展蓝图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围绕《柳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目标任务,我市近日又出台了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六个子规划。

    ★党政人才要提高能力素质

    2020年,全市党政人才总量控制在1.6万人左右,结构更加优化,其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增加到75%以上,重点培养选拔大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主导战略和农业产业化开发急需紧缺人才。

    探索建立各级各类党政人才培训指南,通过脱产进修、实践锻炼等方式,大规模培养党政领导人才和少数民族党政人才;动态建立包括正处级后备人才300名左右,副处级后备人才600名左右的党政领导班子后备人才库;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党政领导职位,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引进企业管理、城市规划、经济贸易和公共管理等急需的紧缺专业党政领导人才;定期组织开展“人民满意公务员”和“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等评比表彰推荐活动;建立市、县(区)两级联网的党政人才队伍资源信息库和信息网络等。

    ★培养一批知名国内外企业家

    到2015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总量发展到2万人,2020年达到2.7万人。到2020年,培养造就5名左右所在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在亚洲乃至世界知名的企业家;20名左右所有企业年销售收入100亿至300亿元,在全区、全国知名的企业家;400名左右所在企业年销售收入1亿至100亿元的优秀企业家。

    开展“海外留学人才柳州创业行”“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周”等活动,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国际化水平。实施企业家成长计划,利用“优才”引进工程、外向型人才开发工程、优秀人才接触柳州计划等项目,引进培养急需紧缺高层次领军人才。

    ★每万名劳动力研发人员20人

    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19万人,其中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重提高到82%;到2020年,总量达到24万人,其中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重提高到85%。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2013年13人、2020年20人。

    在我市重点要发展的汽车、冶金、机械、化工、有色金属材料、制糖、建材、造纸、日化、新能源环保、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等产业领域,通过创新型人才引领工程、人才小高地建设提升工程、“132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博士后科研工作建设工程、“双百人才”引进工程、海外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工程等,引导高层次人才会聚。

    ★打造5万高技能的人才大军

    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4万人,建成5个以上支柱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5个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到2020年达5万人,建成10-12个支柱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10-12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形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

    建立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支持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建设一批门类合理、布局得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

    ★一村一名大学生、多名中专生

    到2015年,农村实用人才达14.9万人,农村科技人才发展到4000人。到2020年,农村实用人才增加到18万人,农村科技人才发展到5600人,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多名中专生”目标。到2020年,农业科研人才总量达800名,其中研究生学历所占比例达到8%。 

    培养适合我市农业产业特点及发展方向的水果、茶叶、蔬菜、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采后处理与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种养能手等生产型农村实用人才和动物防疫员、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员等各类技能服务型人才。

    ★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7000人

    到2020年,实现每千人口拥有社会工作人才数量不少于0.5名,人才总量达到7000人,其中接受系统社会工作专业学历教育,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专业人才占社会工作人才总量30%以上。高、中、初级社会工作人才比例基本达到1∶3∶6,基本满足社会工作实践的需要。

    依托区内外高等院校、示范性职业学校、知名公益性服务机构和其他社会工作培训机构,加大对各类社会工作管理人才培养力度。大规模开发社会工作服务人才,重点对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通过开展社会工作博士和硕士学位教育、社会工作科研和服务项目等方式,培养一批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段红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