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人才强国的宏伟乐章
——人才工作开创全新局面
人才是强国之本、竞争之基、转型之要。
党的十七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给我国人才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提升人才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作出了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进入到战略谋划、整体推进、优先发展的新阶段。
科学理念深入人心,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人人皆可成才、人才发展以用为本、人才投资是效益最大的投资……国家人才发展规划贯彻落实开局良好——12项重大人才工程全面启动,“千人计划”实施成效明显,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进一步确立……
举目神州,一个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群星璀璨的崭新局面正在形成。
把人才工作放在党和国家总体工作布局中专门部署——人才强国战略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核心战略
十七大将人才强国战略和党管人才原则写入大会报告并载入党章,人才强国战略被确立为科学发展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2010年5月,中央召开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就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行全面部署,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进军令。
“十二五”规划把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写入指导思想,将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列专章进行规划,人才对科学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把“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概括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一条根本经验,把人才工作摆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不能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能不能实现伟大复兴,要看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更要看能不能让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
这充分表明,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人才强国战略已经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核心战略。
科学人才观不断丰富发展、普及应用——为人才工作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思想动力
人才优先发展,思想观念先行。2003年12月,胡锦涛同志在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科学人才观。2011年12月,全国人才工作座谈会全面系统阐述了科学人才观的10个方面重要理念——
人才是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人才工作要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任务服务,人才优先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有效路径,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社会理念,以用为本是人才发展的重要方针,人才投资是效益最大的投资,高端引领是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重点,遵循系统培养的人才开发规律,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
科学人才观全面回答了新形势下我国人才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涵盖了育才、引才、用才、聚才等各个方面,成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理论指引和推进人才工作科学化的行动指南。
随着宣传普及力度不断加大,科学人才观日益深入人心,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逐步形成,营造了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
编制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确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行动纲领
为适应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积极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更好地为党育才聚才用才,201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新时期人才工作作出重大部署,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导方针、总体部署和重大举措。
国家人才发展规划是在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框架下,与科技、教育等发展规划并列的一个专门规划,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规划。
中央组织部积极推进全国人才规划体系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规划已经印发,装备制造、生物技术、金融财会、国际商务、防灾减灾等18个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规划编制工作全部完成。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5个副省级城市和97%的地级市、90%的县(市、区)出台了人才发展规划。
以国家人才发展规划为龙头,上下贯通、衔接配套的全国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自上而下都有了“路线图”。
着眼于纵深推进人才强国战略,中央组织部先后召开中部、东北、京津冀鲁、苏浙沪、西部、闽粤琼、西部五省区市共7个片区城市人才工作座谈会和新疆人才工作座谈会,会同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科技人才工作会议,对做好城市和企业人才工作进行研究部署。
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人才强省、人才强市、人才强县、人才强企、人才强校、人才强院工作在各地全面展开。
坚持政策指导、高端引领、工程带动——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五年来,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始终坚持把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工作的中心任务,以组织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为抓手,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重视培养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推进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资源开发,促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目前,国家人才发展规划提出的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等12项由国家层面组织实施的重大人才工程全面启动实施。
自2008年底实施以来,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千人计划”已形成了包括创新项目、创业项目、青年项目等7个子项目的较为完整的引才体系,累计引进2263人。其中,创新人才1818人,包括长期项目、短期项目、外国专家项目、青年项目;创业人才445人。从国籍来看,有中国籍973人,外籍1290人,还包括111名外裔专家。
在“千人计划”的示范带动下,各省区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实施各具特色的引才项目或计划,构建了不同层面、相互衔接的引才格局。2009年以来共引进2万余人,形成了海外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的新一轮热潮。
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央先后制定出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通过政策指导、高端引领、工程带动,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截至2010年底,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2亿人,比2008年增加780万人;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33.6人年,比2008年增长8.8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25.6%,比2008年增长1.2个百分点;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达11.1%,比2008年增长1.9个百分点;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达26.6%。
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大幅度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效能明显提升,为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完善体制机制,创新人才政策——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深度激发
针对我国人才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国家人才发展规划提出10大政策创新任务,涉及培养、吸引和使用各个环节,覆盖了人才工作各个方面。重点解决4类问题——
着眼于解决人才优先发展投入不足的问题,提出实施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
着眼于解决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提出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政策、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和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着眼于解决人才结构性矛盾问题,提出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政策、实施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政策和实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
着眼于解决人才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提出实施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
抓住人才反映强烈、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各部门把10大政策细分为72个政策点,研究制定突破性的人才政策,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带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加快推进“人才特区”建设,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实行特殊政策、特殊机制、特事特办,通过先行先试,为人才体制机制创新积累经验。2011年,中央和国家机关15个部委与北京市联合下发《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支持中关村人才特区在13项特殊政策上先行先试。
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江苏无锡、武汉东湖等地都开始探索建设“人才特区”,推出了一批切实有效的人才政策,人才成长成才环境进一步优化。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基本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
中央组织部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重要举措,为坚持党管人才提供了制度保证。
建立健全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31个省区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全部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协调)小组,99.8%的地市级和98.6%的县级党委设立了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天津、内蒙、吉林、上海、江苏等11个省区市,沈阳、哈尔滨、济南、青岛等8个副省级城市,以及辽宁抚顺、江苏无锡、浙江台州、湖北宜昌等30多个地级市陆续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推动形成了“一把手”带头抓好“第一资源”的良好局面。
改进人才管理方式,建立科学决策、分工协作、沟通协调、督促落实机制,推动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
完善党委联系专家制度,注重加强思想联系,听取专家意见建议。目前中央联系专家4400多名,地方党委联系专家超过9万名。
加强人才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截至2012年6月,各省区市党委组织部门全部设立专门人才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近97.3%的地(市)和81.2%的县(市、区)组织部门建立了专门的人才工作机构,充实了工作力量。
从中央到省、市、县,建立起上下贯通的人才工作组织体系,共设置专职人员编制6552名,目前已配备5477人,为落实党管人才提供了组织保证。
注重做好人才理论研究、人才资源统计、人才宣传等工作,中央组织部组织编辑了《科学人才观理论读本》、《科学人才观实践读本》、《论人才——重要论述摘编》、《我的中国梦——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心语》等书籍,组织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口径人才资源统计,开展了人才发展新思想新理念、人才先进典型等方面的系列宣传报道,营造了重视人才、关爱人才、服务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时代呼唤人才,人才创造伟业。一批批饱学之才、实干之才、创新之才正在神州大地上应运而生、纷纷涌现。(仲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