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风波》连载之五 火书记的火是这样逼出来的 何建明 “历史上的武威,曾经数度辉煌过,而每一次辉煌的历史里,几乎都有一个或几个甚至一大批英俊才杰,由于他们的存在,武威乃至整个中国西部有那么多传世的经典与值得我们后人骄傲的故事去传颂……”参观鸠摩罗什寺出来,火荣贵书记在送我回兰州的路上非常感慨地说了这句话。末后又加一句:“我是兰大历史系硕士毕业的,对历史经验比别人更在意些。” 我没有回应他,但从他凝重的神情中我再一次感受到了此次采访中他一再向我讲他为什么如此“大刀阔斧”搞“公选”的心情与心境—— “我是被逼出来的!”火荣贵多次重复过这句话。尤其是“三牛风波”出来后,他这话在很多场合说过。 2010年1月,火荣贵从兰州的省府大院来到武威任市委书记、人大主任。他到这儿就是一门心思想改变这儿的落后面貌。最初的几个星期里,一有空,他几乎就做一件事:看地图,看武威的地图。而越看心里越害怕,因为悬在武威头上的是两个大沙漠:巴丹吉林、腾格里。这两大沙漠在最大的民勤县占据91%的面积,而且逐年呈向武威腹地侵袭的势态。民勤保不住,武威就彻底垮毁,于是民勤的防沙治沙,成了武威和甘肃的大事,也自然是惊动了国家层面的决策。现阶段世界防沙治沙经验可取的基本也就一个方法:利用区域内的水资源再进行人工种植等。武威的地表水主要是石羊河流域占了主导。全境内的生活与生产用水靠的是石羊河水。但多年来石羊河流域由于环境恶化和人为因素,其水流量大幅减少,水质日益恶化。历史上武威昌盛繁荣,与石羊河流域水资源丰富不无关系,然而进入21世纪后这条河西走廊的“北国江南河”气息已尽,为此多次惊动了熟悉这一带情况的温家宝总理。一次次来自中南海的批示,虽然让当地政府和群众深感责任重大,也曾下过很大力气,但收效不大。 为什么?火荣贵到武威任职是2010年1月中旬,舍开必要的一些程序性的任职时间,第一个最想去的地方就是沙漠边缘的民勤县。任职10天,在开完“两会”后,火荣贵到了沙漠地,到了随时随地想吞没他武威的老虎口——沙漠风口实地……那里的风实在太大,风一来,人根本站不住,漫天龙卷般的沙尘可以将坦克车推出数十米远,区区人躯何能立足? “这样的风口还有多少个?”火荣贵问当地的干部。 “大大小小该有二三百个吧!” “每年起风时,你们有多少个干部在风口上站过?”火荣贵问。 “……”没有人回答。 “那好,从现在开始,一有风起,你们的县干部来,我也来!我们一起站在风口感受一下沙漠的威力,但更重要的是想想有什么办法把这些风口堵住!”火荣贵说。 “火书记,这风能把骆驼给埋了……” “我知道……因为风大,所以要干部带头来站风口,否则我们总在嘴里喊着让老百姓来防沙治沙,自己不到风口上站一站,这沙就永远治不了!”火荣贵脸上凝重而严肃。 “我更要来老虎口多站站……”离开风口时,火荣贵补了一句。 又是半个月后,火荣贵第二次来到民勤边缘的昌宁乡调研。当地百姓很惊诧,他们没有想到春节假期过后的第一天,“市里的大官”竟然来到了他们的家里跟大伙儿一起商量防沙治沙和致富之道。 从2010年初上任至今的两年里,火荣贵先后来到民勤十几次,基本上都是为了一件事:防沙治沙,与县里干部一起帮助百姓想办法致富。特别是他提出的“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的发展模式,使得民勤县在探索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与沙产业相结合的节水增收方面迅速见效。 “石羊河流域的环境不在1年中有根本性的改变,我辞职!”火荣贵为了抓住民勤和武威防沙治沙的根本,在群众和干部面前毫不含糊地立下军令状。 “事在人为。什么事都离不开人的努力。”火荣贵告诉我,这两年通过各种措施,使得民勤县的地下水开采量可控制在0.89亿立方米,新建设农业10万亩,发展特色林果业12万亩,人工造林33万亩,封山育林草31万亩。这其中,石羊河流域的防沙治沙和生态恢复工作最见成效。如今干涸了51年之久的青土湖已连续两年形成了人工季节性水面。特别是在青土湖、老虎口、龙王庙等区域因地制宜建高生态型、经济型、生态经济复合型等4个不同类型的防沙治沙示范区后,加上在沙漠接壤地区的408公里风线上建起了长达300公里的防护林带,有效堵住风口191个,使得民勤县整体的自然环境获得了重大改变。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听说了石羊河流域环境的变化和民勤县防沙治沙的成果,非常高兴地称道:是个了不起的成绩!” 看资料上的照片,火荣贵到武威才两年,已经从一个坐机关的“白面官员”,变成了“黑铁塔”。这种变化对一个基层领导来说,有时能说明一些问题。 “武威发展的最大阻碍是缺水。这里年降水量不足120毫米,但蒸发量却在240毫米以上。人均水资源是全省的二分之一、全国的四分之一。但我在调研中却发现这里还有一个缺水的根本性问题:原本就没有什么水,可武威的总用水量90%以上是用在农业和农村日常上。本来就是干旱和荒漠地,人们掘井取水,挖井一年比一年深,结果可浇的地则越来越少。几十万人住在没有水源的山上,为了保障生活,每年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为他们解决吃水问题,水因此越来越贵,山上的农民也跟着越来越穷……这就是传统用水的结果。”火荣贵整天想着彻底改变武威的落后状况,也就很快摸到了导致武威落后的主要矛盾,于是他提出“生态立市”、“工业强市”、“城乡融合”三大战略,还有科学解决“结构性缺水”、让山区农牧民“下山入川”等措施。 农民们听说让自己搬到山下,有人就死活不愿,说自己的老祖宗一直在山上,过惯了喝窖水的日子。有人甚至家里只剩下一床旧被子,也宁可贷款买水喝,却不愿离开在山窝窝里的那个土棚棚。 “传统观念的落后,使得这部分人永远富不起来。”火荣贵的决策需要面对这部分人。 安置一户山上的农民到山下住,需要十来万元。1万户就是10个亿的钱,武威自己一年可支配的财政也就10来个亿。钱从何处来?发展工业是必由之路。于是火荣贵和市委一班人在提出“工业强市”的同时,学习江苏宿迁的做法:动员各级干部,行动起来抓引资项目。 宿迁在江苏是落后地区,但比起武威的条件,也算是投资的天堂了。当年仇和在宿迁时为了抓引资项目,其中最突出的做法就是在用人问题上够狠。“宿迁模式”这样做:“不换思想就换人,不在状态就换人,不见成效就换人”,而且规定“排名后5名的机关单位,整个部门不得推荐、提拔人;连续两年排名后两位的,一把手要引咎辞职,并追究领导班子全体成员责任”。更有“五个一律”的要求:市直部门招商引资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整个部门一律不得推荐、提拔干部;无招商实绩的干部,一律不得提拔重用;助理类干部无招商实绩的,一律不得转正,而且到期转不了的还要取消“助理”资格;市直部门未能全面完成目标任务的,一律不得评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并按未完成比例扣除当年干部职工的地方岗位补贴;试用干部未完成招商引资任务的,一律不得转正和提拔。仇和和“宿迁模式”后来就是因为这些狠招著称,并获得成功。 火荣贵很想学仇和,每次大小会上总提“宿迁模式”,他到武威后不久,就响当当地在干部中提出了“严管干部,善待群众”、“以发展凝聚人心,用项目衡量政绩”这样的口号。在武威,到处可见这样的标语,甚至成了市委大院门口的春联。(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