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风波》连载之四
火书记的火是这样逼出来的
何建明
霍去病征战西域建奇功那年,也才23岁。于是当今年的“三牛风波”出现后,诸多山西网民倒是很欣喜,曰:古有霍去病23岁征战西域,创中华民族西部繁荣百余年;今有焦三牛弃高薪和优越条件到西部创业,23岁出任武威副县级实在情理之中!因为霍去病和焦三牛都是晋籍人士。山西人的这份骄傲可以理解。
再说历史上武威的第二个繁荣昌盛期,即是“五凉”和唐朝时代。这也与一位重要人物的出现有关,他便是河西本地人士张轨。此人本在京师任职,为官清廉,政绩卓著,颇有抱负。他在朝中目睹政局混乱之态,主动要求回边远的凉州任刺史。公元301年,他到西域武威任职后,以“务安百姓,上思报国,下以宁家”为己任,一边平定西扰,一边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振兴文教,很快威震河西。这时的中原已大乱,但唯有河西无战事,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成为中国安居乐土。张轨借中原战乱,安置了大量逃离到西域的难民和不少文士名流,给他们创造和传播文化的机会,一下使得河西的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武威城也成了可与洛阳相提并论的西域名城。张轨死后,他的儿子及后代继承先人之道,使得这里又有了几十年的繁荣发展期,到张轨的孙辈张骏时代,这里已成为统辖三州二十二郡的西域最昌盛的地区,西域诸国皆要到此朝贡。
故史学界有一说:西凉有一张,河西百年昌。这“一张”,指的就是张轨和他的张氏后人。
公元589年后,隋唐再度统一中国。凉州成为唐朝管辖下的西域重镇,高祖李渊鉴于武威所处地位重要,曾特别任命富有雄才大略的二儿子、后开辟和奠定唐朝盛世的李世民为凉州总管。由于奠基者张氏开创的伟业继续与影响,加之唐代几位明君领导有方,隋唐三百年间,武威地区获得了空前的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大诗人岑参游过武威后,激动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弯弯月出照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城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与扬州、洛阳齐名的武威市繁荣安康之景。古武威,即凉州,而在今天我们所读到的《唐诗三百首》中,其中赞美凉州的至少有一二十首。比如元稹的《西凉伎》:“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葡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王昌龄等都留下了众多著名的凉州题材诗篇。像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等皆是诗人在武威时留下的经典传世诗作。凉州在唐宋时代一直是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就连500年后的宋代大诗人陆游也对这里充满神往道:“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
唐代武威的“凉州边塞诗歌”是盛唐文化的一枝奇葩,极大影响了当时的中国文化,特别是诗歌界。杜甫曾经夸奖李白的诗是“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意思是李白的佳作既像李侯之气,又似阴铿之风。李侯和阴铿皆是武威籍人士,他们是“凉州派”诗人中的杰出代表。可见当时武威文化的影响力。
从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到北宋淳化年间的二百多年里,河西一带基本上脱离了中原王朝统治,古凉州由六蕃占据,期间武威一带陷入不断的战事,直到公元1003年,党项族首领李继迁攻下凉州,后由他的儿孙建立了西夏王国。
评历朝历代,数风流人物。
说兴衰昌落,听古韵乐章。
到武威采访,本为“三牛风波”而去,日夜约人谈事,清明节几天连累当地数十人跟着我一起没了休假。匆匆而来,急急而去。但临走那一天,火荣贵书记一定要亲自领我在回程路上“顺便”去看一所庙宇。到那里,方知此庙叫“鸠摩罗什寺”。
寺中的方丈是位拥有博士头衔的学者型高僧,经他一介绍,我方知自己到了中国佛教圣地:原来从印度、尼泊尔传到中国的佛教,其实真正起源是从武威这个地方开始的!
这也是因为有一个人到了武威才有了日后对中国如此影响深刻而广泛的佛文化。这个人就是鸠摩罗什。他祖上是西域人,其本人长于龟兹,精通佛教大、小乘法经,又旁通婆罗门哲学。公元382年,前秦大将吕光在征战西域时征服了龟兹等诸多小国,从小爱才的吕光,对西域佛教文化异常感兴趣,于是请来西域高僧鸠摩罗什,让其在中原大地传播佛教。不想战事迭出,长安朝迁更迭不定,佛教大师鸠摩罗什竟然被独自弃落在武威无人管了。对汉语一字不识的鸠摩罗什,为了传道佛经,开始一字一句地向当地百姓学汉语,直到融会贯通,之后便开始翻译经书,如此岁月长达17年之久!后来,长安朝廷又重新“解放”武威,得知这位大师仍在武威。那年鸠摩罗什已经58岁,瘦得不像人样。皇帝得知后又惊又喜又感动,立即派人将鸠摩罗什请到京师,给予极高礼遇,特意为其开辟“逍遥园”,让鸠摩罗什领僧肇和道生等800余人,一起翻译和传播佛经,前后又是8年整。鸠摩罗什与弟子共翻译佛经98部,今天流传下来的有《大品经》、《金刚经》、《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大智度论》、《成实论》等等佛学经典。鸠摩罗什到中国和将佛经传播到华夏大地,远比我们熟悉的玄奘大师(唐僧)要早得多,尤其是他翻译的佛经更是无人可比。鸠摩罗什对自己的学识极为严谨,经他创始翻译的作品在义、音方面,几乎尽善尽美、炉火纯青。这位佛学大师和著名翻译家在临死之前,曾发下宏愿,说如果自己的手译不失原旨,死后焚身时他的舌头就必定不会烧烂。传说后来他在圆寂焚身时,真是唯独舌头没有被烧烂,依然鲜红如活,成为不朽的舍利。朝廷上下对鸠摩罗什深怀敬意,最后将其舌头舍利隆重地从长安运至他曾经居住长达17年的武威城内,并在那里建塔葬之。今天依旧巍立于武威市北大街的那座罗什塔,便是这位佛界伟人留在历史上的一个物影见证。(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