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街道是一个典型老城区街道,辖区以“三无小区”和老旧小区为主,因房屋年代久远、管理缺位严重、居住群体多元、小区治安、环境卫生及不同群体利益关系等因素引发出各类矛盾。为破解这些难题,中南街道探索“三无小区”治理新路径,运用党建引领“三情微治”群众工作法,制定“一类型一攻略”治理方案,形成党群互动促和谐、邻里互助促团结、化解矛盾纠纷促稳定的“三无小区”自治模式,实现组织在小区建立、资源在小区集聚、作用在小区发挥、难题在小区化解、服务在小区提供。
建强治理平台,凝聚治理合力。为完善治理体系,打好治理“主动仗”,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指导小区成立小区党支部,构建起“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三级架构,并共同搭建由社区党员代表、居民代表、退休人员代表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民主协商议事平台,定期召开议事会收集民意,实现小区事小区办,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打造党建共建平台,发动“四联双报到”共建单位、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参与小区建设,形成强大牵引力。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去规范和支撑小区治理工作;整合住建局、执法局等单位资源,利用“老旧小区改造”契机,合力办好老旧小区综合提升改造。为完善治理体系,打好治理“主动仗”,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指导小区成立小区党支部,构建起“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三级架构,并共同搭建由社区党员代表、居民代表、退休人员代表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民主协商议事平台,定期召开议事会收集民意,实现小区事小区办,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打造党建共建平台,发动“四联双报到”共建单位、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参与小区建设,形成强大牵引力。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去规范和支撑小区治理工作;整合住建局、执法局等单位资源,利用“老旧小区改造”契机,合力办好老旧小区综合提升改造。
找准治理“症结”,精准分类施策。针对独栋单元小区和开放式小区“两无一多”,即无门禁系统、无物业管理,安全隐患多的特点,以青云社区滨江西路17-21栋作为试点,采取打包连片式管理。由小区党支部牵头,通过小区治理协商会,安排小区“管家”负责小区和小区停车场的管理,利用小区公共用地收入,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初步实现小区物防、技防措施到位,从而减少小区盗窃等案件频发的状况,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向心力。
针对企业退管宿舍小区“两高一多”,即居民熟识度高、群众参与热情高、退休党员多的特点,采取以西门社区西雅小苑和高雅小苑作为治理试点,重点扶持小区党支部、热心群众成立小区业委会或自管组织,在社区的监督下缓解小区设施落后、物业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针对高层商住两用楼小区“两多一低”,即外来出租户多、物业管理矛盾多、群众参与热情低的特点,根据青云社区银龙大厦的经验,提炼出“一楼两治,资源共享,联合管治”的创新机制,即物业公司和自管小组共同管理,自管小组向物业购买服务,解决长期以来物业与业主意见不一,矛盾深化的问题。
巧用“三情微治”,“演绎”治理新乐章。谱写党群情。发挥党支部的引领、服务和治理功能,通过发动党员柔性的情感式入户、常态的串门式入户、精准的分类式入户,密切党群联系。组建由党员骨干、热心居民、公益达人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和“小区能人”两支队伍,开展经常性、公益性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居民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
奏响法治情。充分利用法制宣传专栏、电子屏、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定期发布与居民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案例,并邀请专业律师为居民讲解法律知识、普及法律常识、提供法律咨询、调解纠纷。同时,搭设多元化纠纷调解平台,定期对自管小组成员进行调解培训,提高其调解能力,做到“矛盾纠纷就地就近化解,问题隐患尽早尽快消除”。
合唱邻里情。按照“居民事、居民议、居民定”的原则,由小区党支部牵头,组建小区自管小组,鼓励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建立健全民主自治机制。以斜阳路细柳巷27号静雅小苑作为独栋小区治理的试点。小区成立自管小组后,通过征求居民意见建议,对小区实施封闭式管理,并发动居民筹集资金为小区安装门禁系统。静雅小苑的治理成效明显,并作为城中区打造基层社会治理的“样板间”被《柳州日报》和柳州广播电视台《柳州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