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路上菌领跑,新才才是领头人!”在有“食用菌村”美誉的柳江县进德镇三千村猫公山屯,罗新才算得上是种植食用菌的领头雁。 艰辛执著创富路 20年多前,刚20出头的罗新才因几分的差距让他的大学梦成为了泡影,不甘认输的他一门心思寻找着成才的道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路过一个旧书摊,看见一本有关蘑菇种植实用技术的书,翻着翻着,眼前越来越清晰。回来之后,他将自家的鸡舍腾空,搭竹架 、挑牛粪,开始了一个50多平方米的种菇棚实验。由于缺乏技术和种植经验,试种失败了。第二年,他又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实验。他从书店买回了很多有关蘑菇种植的书籍,通过刻苦的自学和实践,他试种的50平方米蘑菇获得了成功—— — 收入1400多元!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与蘑菇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1995年开始 ,他的技术已经开始娴熟,种出的蘑菇稳产而又增收。后来,他逐年增加品种和扩大种植规模 ,到了1997年他已经熟练掌握利用菇房按季节套种木耳 、鸡腿菌 、草菇 、凤尾菇等多种食用菌 ,菇棚面积也由原来的50平方米发展到1500平方米 ,年收入达12万元。如今 ,他的种植面积已是数千平方米 ,收入更为可观 ,不仅盖起了楼房 ,还买了小轿车。 万紫千红春满园 一花独放不是春 ,带领父老乡亲共同致富那才叫出息。在自己事业上了轨道后,罗新才开始手把手地教乡亲们从堆料 、翻堆 、上菇床及菇床管理等一整套技术,并无偿提供菌种给生活困难的乡亲们,帮助他们起步种植食用菌。如本村的村民曾坤申,在罗新才提供技术和菌种的帮助下,如今也走上了致富路,建起了楼房,开起了汽车。如今的猫公山屯,98%的村民种植食用菌,少则每户年收入有2万至3万元,多则达3万至10万元。 罗新才种菇成功后,不仅本地的村民,来宾 、武宣 、象州 、忻城等地慕名前来学习的人也很多,罗新才都是无私地传授。武宣县人陆阳克,在罗新才家打了两年工,罗新才尽量把几种菇的栽培技术全教给他。2000年,陆阳克回到武宣后试着种植食用菌。两年后,他扩大食用菌种植规模达到3000平方米,年收入5万多元,成为本地的“小菇王”。据不完全统计,10多年来,罗新才无偿向上万人传授了食用菌种植技术,无偿提供菌种给生活困难的乡亲们价值达2万多元。(广 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