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真正创造出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所说的“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必须努力克服五种陈腐观念。
一是论资排辈观念。这是选人用人工作中最为根深蒂固、最难以克服的陈腐观念之一。在不涉及具体人的时候,人们很容易认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先进理念。内在道理很简单,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人才的黄金期、爆发期、创业期十分短暂,稍纵即逝。按部就班、论资排辈,常常让在位者尸位素餐、无所作为,把年富力强、年轻有为的青年才俊熬成四平八稳、无所用心、安于现状的好好先生。固守论资排辈的“老规矩”,省时、省力、省心,不得罪人;突破论资排辈的桎梏,需要勇气、魄力、能力,需要对超凡之才的科学界定、准确辨识、大胆使用。安于现状,只能一潭死水;打破常规,可能焕发活力,也可能造成动荡。希望和风险并存,这就格外需要勇气。然则墨守成规没有希望,唯有改革才能充满生机。
二是任人唯亲观念。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是腐朽的封建意识、私有观念、宗法观念的现代翻版。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打江山、坐江山,还是自己的孩子放心;财务只能老婆干,人事当然自己管;家丁如果不够用,外围还有铁哥们;十步芳草视而不见,圈子以外一概不理;小店本是大郎开,七尺男儿莫进来。要想打破此种格局,不能轻信“大郎”的道德自律,只能靠制度约束,靠体制管人。所谓“举贤不避亲”,还是少提为好。中国之大,什么人才没有,比阁下那几个“至爱亲朋”优秀的有的是。还是要靠群众公认,靠实践检验,方能使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
三是唯学历是举观念。通常情形下,学历、知识、能力是成正比的。学历越高,知识越丰富,能力也应该越强。但这里起码存在两个问题,其一学历和能力不能简单画等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来贤达素有“知易行难”和“知难行易”之辩,结论还是落在倡导“知行合一”上边。理论必须联系实际,一个人的真实能力,必须在实践当中,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当中得到体现和检验。其二如今的学历大可研究。盛名之下,具有真才实学的饱学之士固然不少;而博士不博,硕士不硕,学士不学的冒牌货也不少;至于拿着真学历的假学生,拿着假学历的真骗子,如今也不是凤毛麟角。在此情况下,不问青红皂白,以学历划线,以虚名定人,稳妥则稳妥矣,然而很可能招来的人徒有其表,不具其实,美观大方不耐用。
四是求全责备观念。大凡人才,往往具有偏才的特点。陈景润擅长数学,而于数学以外近乎“弱智”,尤其不擅长“搞好人际关系”。用今天某些人的观点,“连话都说不明白”,还能算人才吗?而钱锺书、季羡林二位当年报考清华,据说语文、外语都是满分,而数学很不幸,都是零分。照今天的标准,别说清华了,恐怕连“海跑”也考不上吧。全才当然好,偏才也难得。重要的是用其所长、用其所宜、用当其时、才尽其用、避其所短。这里的关键,是主要领导和选人用人部门要有识人之眼、容人之量、用人之策。人才管用不好用,奴才好用不管用。不要一见“个性”就视如洪水猛兽,一见“奴性”就笑逐颜开。对人才个性的接受度、容忍度,甚至欣赏度有多大,事业就有可能做多大。
五是厚外薄内观念。干事创业必须广纳贤才,五湖四海不惧其远,咫尺之间不避其近,把引进外来人才和培养、激励本土人才结合起来,方能造成万马奔腾的喜人景象。现在的问题是,一说人才就眼睛向外,只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眼皮底下没有可用之才。其实,引进真正紧缺的高端人才、能够引领潮流的领军人才固然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挖掘、培养和使用身边人才,是最大限度地调动现有人才的内在活力。忽略了这一点,一味把目光投向外边,无视甚至肆意贬损身边同志,误将璞玉作顽石一脚踢开,这样的引进,不仅不能“激活一项事业、带动一个产业、培养一支队伍”,相反,还会挫伤同志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损害同志们的干事热情。(《党建》-朱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