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换届风气监督 柳江动态 基层党建 人才工作 干部工作 远教课堂 柳江组工 八面来风 柳江先锋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工作 >> 文章内容
 站内搜索
最新新闻
· 覃瑞坤:用心用情让人民调解有温度有力度
· 覃瑞坤:用心用情让人民调解有温度有力度
· 情暖金秋 爱在重阳 ——柳江区开展“银耀新时代·展示新风采”重阳节文艺演出活动
· 【行动学习】 萃取经验谋优化,复盘反思促改进
· 【清廉机关建设】 区行政审批局:以“五清五廉”打造优质政务服务
· 2023年柳江区直机关第二期入党积极分子 培训班圆满结业
· 2023年柳江区直机关第二期入党积极分子 培训班圆满结业
· 【清廉机关建设】 清廉进机关 清风传万家
· “发改讲堂”讲出新思路 护航经济平稳发展
· “四不”“四做”,逐梦“兰台”
热点新闻
· 陈希:以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
· 以新时代新担当书写组织工作壮美篇章——2018年全区组织工作综述
· 突出政治站位 谋划创新发展 2018年全市组织工作会议召开
· 2018年广西组织工作踏上新征程
· 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要点
· 柳江区举办“喜迎十九大,永远跟党走”党建知识竞赛
· 柳江区召开2017年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业务培训会
柳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发布日期:2017-07-12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柳州推进科学发展、推动富民强市的重要力量。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以来,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开发的政策措施,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科学人才观逐步确立;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初步发挥;人才素质明显提高,结构得到优化;人才环境明显改善;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到2009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31.18万人,其中,党政人才1.68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6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4.1万人,高技能人才3万人,农村实用人才10.8万人,为我市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人才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人才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大;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相对较慢;人才队伍整体实力不强,总量偏少,高层次创新 型人才缺乏,创新创业能力较弱,市、县区人才发展失衡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2010年至2020年是我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人才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人才资源开发步伐,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 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动富裕文明和谐新柳州建设,率先在全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指导方针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加大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力度,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资源开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柳州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智力支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

        服务发展、人才优先。就是要坚持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科学发展目标,确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通过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 、管理创新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以用为本、创新机制。就是要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坚持解放思想与制度创新相结合,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吸引、用好等关键环节,大力推进人才引进、培养、评价、选拔、流动、激励、保障制度创新,搭建干事创业平台,营造宽松发展环境,提升人才使用效能,形成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促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高端引领、整体开发。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坚持以高层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引领,以应用型人才为主体,带动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促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推动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科技效益和人才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战略目标

        到2020年,我市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活力的人才队伍,实现人才实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人才体制机制与人才发展要求相适应,形成在西部地区的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人才实力在全区处于高等水平,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进入西部地区人才强市行列。

        ——人才总量较快增长。到2015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41万人,到2020年达到52万人,比2009年增长67%,年均递增率4.8%;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为14%,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人才素质大幅度提升。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17%;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达到70%、70%、85%;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35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5%。

        ——人才分布日趋合理。第一、二、三产业之间人才比例更加协调,其中第二产业人才总量迅速增长;人才资源在城乡、产业、各经济组织之间的布局更趋合理;人才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逐步向重点优势产业、向物质生产部门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

        ——人才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法规体系日臻完善,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人人争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以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导向更加明确,鼓励创新、支持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基本形成,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明显提高。

        ——人才使用效能明显增强。全市人力资本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4%,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0%,人才贡献率达到28%。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发明专利稳步增长,获国家、自治区和柳州市科技奖励数量明显增加,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区前列。

        (二)总体部署

        未来10年,我市人才发展的总体部署是:科学筹划,分步实施,逐项推进,逐步到位。具体划分为两个阶段:

        1.重点突破阶段(2010—2015年)。围绕人才发展目标,制定专项规划加以落实。加大人才资源开发投入,启动一批重点工程,建立起更加科学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在人才开发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为我市后五年人才事业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全面推进阶段(2016—2020年)。瞄准区内、国内发达地区,以增强人才资源综合实力为重点,统筹市和县区之间、行业之间人才的协调发展。人才规模明显扩张,人才素质明显提升,人才结构明显优化,人才环境明显改善,人才国际化程度大幅提高,人才机制富有活力,基本实现本规划纲要的总体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发

        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现代工业名城的目标,依托我市重点产业、重大项目、优势学科,采取送学培训、实践锻炼、产学研合作培养、柔性引进等措施,重点培养和引进能够促进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的专业技术人才;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级管理人才;能够带领重点学科进入区内先进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以及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化基础成熟的自主创业人,造就一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依托自治区八桂学者工程和特聘专家工程,到2020年,力争选聘10名左右八桂学者,建设10个左右以八桂学者为核心的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选聘20名左右各行业各领域的自治区特聘专家;引进和培养100名左右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建成一批研发中心、技术创新基地、成果推广基地和优势学科。

        (二)加强重点领域人才开发

        1.重点产业人才开发。在全市重点发展的汽车、冶金、机械、化工、有色金属材料、制糖、建材、造纸、日化、新能源环保、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等产业领域,大力开发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确保重点产业人才资源以高于其它行业人才发展速度增长,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产业人才队伍。到2020年,重点产业领域人才占全市人才总量的60%左右,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以及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市工业做大做强做优。

        2.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开发。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强在教育、医疗卫生、思想文化、体育、政法、防灾减灾等领域人才队伍的建设。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大力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加强中小学和学前教育教师,尤其是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素质教育质量水平。以医疗卫生高端人才和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整体推进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卫生监督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围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和体育事业,抓紧培养哲学和社会科学、文艺、新闻、出版等人才,培养复合型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新媒体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群众性体育普及人才和高水平教练员、运动员。积极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着力加强政法系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到2020年,在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业人才队伍数量充足,整体素质显著提升,基本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三)多区域合作人才开发

        围绕自治区“两区一带”的战略新布局,大力推进多区域合作背景下的人才资源开发。利用自身的产业优势,主动融入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形成与北部湾经济区人才信息互通,人才开发互补,人才资源共享的格局。按照建设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的战略部署,大力培养和引进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旅游、金融、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主动融入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区的人才合作,加大人才对口交流开发力度,推进区域人才智力共享。积极选送优秀人才到发达地区学习培训,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柳进行学术交流与项目合作。主动适应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需要,以中国—东盟人才资源开发合作论坛等为载体,开展与东盟各国人才交流与合作。大力培养涉外旅游、东盟法律、外经外贸、保税物流以及非通用语种的专门人才。

        (四)少数民族人才开发

        以世居少数民族党政人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为重点,加强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结合民族特色,围绕特色产业和项目,大力发展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技能型人才。继续实施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工程,加强对少数民族人才的教育、培养、选拔和使用,促进少数民族人才数量、质量和结构与民族事业的发展相适应,以少数民族人才的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五)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开发

        1.党政人才队伍。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执政本领,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为核心,以乡科级领导干部为基础,以县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到2020年,党政人才总量从严控制在1.6万人左右,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结构更加合理。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要求,以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通过完善以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人才选拔任用制度,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一支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到2015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2万人,到2020年达到2.7万人。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需要,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大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分层分类的继续教育体系,以用人单位为主体,扩大培养规模,每年有计划、有重点地选送专业技术人才进修深造,形成知识更新长效机制。积极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和智力,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向生产和科研一线流动,改善人才分布结构,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9万人,到2020年达到24万人。

        4.高技能人才队伍。适应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的需要,以提升职业技能和专业化水平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统筹职业教育发展,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院校为基础,加大投入力度,依托骨干企业、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一批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健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培养造就大批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人才。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4万人,到2020年达到5万人。

        5.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以农业技术人才为重点,以提高科技素质、实用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大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教网络、农技推广体系、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作用,深入实施“绿色证书”培训、星火科技培训、科普惠农兴村等专项计划,大规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造就一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到2015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4万人,到2020年达到18万人,每个行政村有若干名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农村实用带头人才。

        6.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专业化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健全评价制度,加强专业知识培训和职业化管理,建设一支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0.4万人左右,到2020年达到0.7万人左右。

        四、机制创新

        (一)创新人才工作管理机制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党管人才方式。建立各级党委常委会听取人才工作报告制度,健全配套的科学决策机制、协调落实机制和督促检查机制。建立各级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提高人才工作在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中的份量。实施市、县级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实行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完善党委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管理体制。规范行政行为,推动人才管理部门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和规范人才评价、流动等环节中的审批和收费。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健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人事制度,提高人才工作管理水平。

        (二)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着力提高办学水平。重视发展高等教育,扩大高等院校在柳的数量和规模,提高紧缺急需人才的培养能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抓好示范性中高等职业院校以及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开展订单式培养。大力倡导和统筹规划继续教育,逐步确立以个人为主体、单位充分支持、政府予以必要资助的终身学习保障机制,基本建成学习型城市。

        (三)创新人才评价发现机制

        坚持把评价人才与发现人才结合起来,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和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健全科学的职业分类体系,明晰各类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分类建立不同职位的绩效考核标准,推行党政人才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评价方法。建立在艰苦条件、复杂环境、重大项目和急难险重工作中发现、识别人才的机制。健全举才荐才的社会化机制。发挥用人单位评价主体作用,大力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组织。开发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化水平。

        (四)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改革人才选拔使用方式,科学合理使用人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公推公选等制度,探索建立竞争性选拔干部的长效机制。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全面推行党委全委会讨论决定重要干部票决制度。坚持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探索建立聘任制公务员管理制度。健全公务员退出机制。建立市场配置、组织选拔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制度,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派出制和选举制。根据事业单位社会功能和行业特点,分类建立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等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选拔制度。推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竞聘上岗,试行关键技术岗位、重大科技项目负责人公开招聘制度。

        (五)创新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服务功能,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建立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健全人才市场供求、价格、竞争机制,加强政府对人才流动的政策引导和监督,促进人才资源有效配置。推动各类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统一管理和分类指导,逐步实现人力资源市场的一体化。加快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建立人才需求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完善人事争议仲裁、人才竞业避止制度等,维护用人单位和人才的合法权益。

        (六)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完善分配、激励、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保障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制度。完善体制内人才的薪酬制度,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宏观管理,稳步推进工资制度改革。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在国有企业推行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办法,探索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分配形式。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支持用人单位为各类人才建立补充养老、医疗保险。扩大农村、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的社会保障覆盖面。大力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

        五、政策措施

        (一)实施人才投资优先保证政策

        优先保证人才发展投入,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实现对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各级政府要安排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奖励,用于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鼓励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正常增长的机制。积极拓宽人才投入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单位和个人以多种形式投入人才发展事业,构建起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共同参与、合理分担的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加强人才发展资金监管,切实发挥资金效益。

        (二)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政策

        整合教育、科技、产业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盟,鼓励和支持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建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探索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兼职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单位申请设立博士后“两站”。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人才。对用人单位接纳高校、职校学生实习实行财税优惠政策。

        (三)实施高层次人才开发引领政策

        依据我市经济实力、科研水平和人才基础,按照重点突破、辐射带动的思路,加大政策创新力度,集中有限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资助制度和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形成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加快吸引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领军作用,带动培养大批优秀科研团队、中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实施鼓励人才创新创业政策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增强吸纳和承载创新创业人才的能力。完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各类优秀人才来柳创业发展。完善知识产权、技术等作为资本参股的措施。建立扶持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完善政府资助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制度,激励科技人员通过创业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高层次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加强创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服务指导,提高创业成功率。加大对创业孵化器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创业服务网络。鼓励创造知识财产,支持科技成果依法取得知识产权,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

        (五)实施鼓励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

        破除人才工作中的体制性障碍,对各种所有制组织中的人才,坚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把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的开发纳入人才发展总体规划。在人才培养、吸引、评价、使用等方面的各项政策,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享受;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资金、项目、信息等公共资源,向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开放;政府开展的人才宣传、表彰、奖励等活动,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参与。

        (六)实施鼓励人才向基层和艰苦地区流动政策

        对在农村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的人才,在职务职称和工资待遇方面实行倾斜政策。采取政府购买岗位、报考公职人员享受优惠政策、完善“五险一金”等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中小企业就业。逐步提高党政机关从基层招录公务员的比例。建立公职人员到基层和边远艰苦地区服务、锻炼的轮换制度。实施人才对口支援政策,推进科技特派员、科技副职,以及城镇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社会工作者服务新农村建设、科技人才和文化人才下乡支农等制度落实。继续推进选调生、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教师特设岗位”、青年志愿者等人才服务基层项目,为基层和艰苦地区提供人才支持。     

        (七)实施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

        完善政府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一体化的服务网络。健全社会保险代理、企业用工登记、人事档案管理、代办人才引进手续、代办大中专毕业生接收手续等公共服务平台,满足人才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推进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创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加强对人才公共服务产品的标准化管理,鼓励人才中介机构发展,支持各类人才机构开发公共服务产品。

        (八)实施人才环境优化政策

        健全完善优秀人才表彰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奖励机制,建立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办法。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扩大科研机构在科研资源配置上的自主权。加大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的稳定支持力度,对由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领军的科研团队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实施分配激励向科研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政策。创新高层次人才住房保障办法。在全社会着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以及崇尚创新、勇于竞争的人才环境。

        六、重点工程

        (一)党政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以能力建设为重点,有计划地开展党政人才大规模培训。突出抓好县处级领导干部培训,重点提高科学判断形势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应对复杂局面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和总揽全局能力,五年内县处级领导干部参加脱产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3个月。每5年轮训一遍公务员,全面提升公务员职业化水平。加强实践锻炼,采取交流轮岗、挂职锻炼、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等方式,培养造就复合型党政人才。

        (二)“524优秀企业家”成长促进工程

        着眼于提高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加快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运行规则,具有战略思维和开拓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家。通过实施企业家成长促进计划,营造企业家成长环境,加快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成长。到2020年,培养造就5名左右所在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在亚洲乃至世界知名的企业家;20名左右所在企业年销售收入100—300亿元,在全区、全国著名的企业家;400名左右所在企业年销售收入1—100亿元的优秀企业家。

        (三)“132学术科技带头人”培养工程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突出优势产业和重点学科,在高新技术领域、技术创新和开发、基础应用研究,以及优势学科领域,造就一支学术技术带头人梯队。到2020年,培养选拔1名以上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内科技界有较大影响,能入选自治区第一层次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0名左右具有区内先进水平,在各学科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能入选自治区第二层次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0名左右在各自学科、专业、项目中起到骨干作用,有较大培养潜力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四)外向型人才开发工程

        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开发。实施柳州市出国境培训五年计划,坚持选送优秀青年人才到发达国家攻读急需紧缺专业硕士学位。在党政领导人才、企业高管、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中选送部分骨干人才到发达国家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开展中短期培训。选拔农村实用骨干人才赴日、韩短期培训。到2015年,在国外培养人才数达到400—600名,到2020年达到1000名左右,造就一批熟悉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较强创新能力的本土高层次人才。

        (五)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按照国家“实施国家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的总体部署,大力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职业教育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到2020年,职业技术院校(含技工校)达到20所,年均培训高职、中职学生3万名;民办职业培训学校50个左右,年均培训2.5万人;职业技能鉴定机构25个左右,年均职业技能鉴定人数5万人以上。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开展职业技能竞赛,鼓励企业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设立特聘职位,实行特岗特薪、优劳优酬。

        (六)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程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结合“百万农村党员大培训”和村“两委”干部轮训工程,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整合培训力量,加强对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农业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的培养,重点造就一批善于经营管理、勇于创业、能够带领农民致富的复合型农村实用人才。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的职业技能,成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后备力量。积极引导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创业发展,到2020年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多名中专生”的目标。

        (七)教育宣传文化人才开发工程

        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开展“教坛明星”、“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教坛新秀”的评选,培养和造就在区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名师和名校长,打造柳州教育名片。实施宣传文化人才开发计划,加强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艺及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开展中青年理论签约专家和文艺签约作家培养工作,重点扶持、资助一批文化艺术骨干开展创作、研究、展演等,重点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理论研究专家,着力培养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制片人,一批高水平的作家、艺术家,一批高层次技术专家、高技能运行维护人才、新媒体人才和外宣人才,特别是培养懂宣传、懂科技、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八)人才载体建设提升工程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要科技创新平台和优势企事业单位,加大人才载体建设力度,提升载体承载人才的能力。发展壮大人才小高地,落实项目化管理和动态管理制度,建立专项资金随小高地数量增长而增加的机制,到2020年,人才小高地数量达到自治区级8—10个,市级20—25个,县区级30个左右。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申报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企业技术中心,到2020年,全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总数增加到12个左右,各类型企业技术中心50个左右。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争取再建1至2个“柳州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吸引海外留学人才来柳创业发展,使我市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才总数达到500名左右。完善“双百人才工程”,改进市政府顾问管理办法,到2020年,聘请市政府顾问150名左右,柔性引进1000人次的高层次专家、学者来柳开展学术技术指导和项目合作开发,培养带动本土创新团队成长。开展“外国专家柳州行”活动,引进250名掌握国外先进技术,站在科技前沿的外国专家进行项目指导。发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各类工业园区功能,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九)优秀人才接触柳州计划

        围绕促进外界了解柳州,推介柳州,提高柳州知名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柳创业发展,实施优秀人才“接触柳州计划”。每年定期组织区外“211”工程高校的工科硕士、博士生以及其它高层次人才来柳考察调研,有关企事业单位要积极接洽,主动介绍情况,并提供必要的便利,增进各类人才对柳州经济社会、人文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的了解,帮助优秀人才在柳寻找发展机会。

        (十)优秀人才激励工程

        围绕营造良好人才环境,提升人才“软实力”的目标,实施优秀人才激励工程。制定鼓励企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措施,在住房、安家、配偶安置、子女就读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对有重要贡献的优秀人才实行政府奖励。实施柳州市拔尖人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优秀企业家、优秀教师、技术能手、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等各类优秀人才评选表彰活动,以及科技进步奖评选活动,形成具有柳州特色的优秀人才激励机制。

        七、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高度重视人才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把人才发展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目标责任制。党政“一把手”作为人才工作第一责任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和责任意识,协调领导班子成员共同抓好人才工作。市委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负责人才规划纲要实施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在党委的领导下,各级组织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

        (二)建立规划体系

        本规划纲要是统领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发展的总纲,是编制各类人才规划的主要依据。各级各部门的人才发展专项规划、专项计划,要紧密联系实际,注意上下衔接,左右协调,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才发展规划体系。要把本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重大举措、重点工程等分解到年度工作计划中去,以年度工作计划的完成来保证规划纲要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做到逐年部署、逐项落实,扎实推进。

        (三)强化基础建设

        推进全市人才信息库建设,完善人才资源开发运行监测体系和人才统计指标体系,改善人才管理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人才开发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建立人才资源统计调查和定期发布制度,为本规划纲要顺利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才工作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四)建立评估机制

        由市委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负责《人才规划纲要》实施的统筹协调、指导;制定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方案,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制定重大工程实施办法;建立《人才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考核机制,加强督促检查。

    (五)营造良好环境

    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利用现代传媒,大力宣传实施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和规划纲要提出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和重点工程,宣传规划纲要实施过程中的典型经验、做法及成效,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推动柳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伟大事业中来。 

上一篇: 柳州市柳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柳州市柳江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方案(2015—2020年)》的通知 下一篇:关于开展“柳州市柳江区第一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第一批乡土拔尖人才”评选工作的通知
 
中共柳州市委组织部主办 | 柳江区委组织部承办│电话:2825584 | 地址:柳州市文昌路66号│邮编:545006 | 桂ICP备2021006142号-5 | 桂公网安备 45022102000015号
©2007-2016 中共柳州市委组织部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