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村里引进企业,我和合作社签订了保底协议,还提供了罗汉果种植技术培训,我心里底气更足了,较去年相比我又扩大了6亩种植规模。”和平乡和平村村民韦贤德感慨的说。近年来,和平乡坚持党建引领,紧紧围绕“生态立乡,产业富民”工作思路,依托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全面推行“党建+”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红薯、罗汉果、油茶等特色产业,有效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助民增收致富。
聚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筑牢乡村振兴“桥头堡”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牢牢抓住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一是选优配强带头羊。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精准选人、精准用人,采取从致富带头人“推”、优秀人才中“引”等方式,在2021年圆满完成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选拔出3名致富带头人、2名优秀人才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村民委主任和村集体经济负责人三个“一肩挑”。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全年召开3次党委会、2次推进会专题研究部署基层党建工作,落实党建主体责任,组织开展党员、党务工作者、村“两委”培训共6次,培训党员300余人次。通过学习和培训,让党支部书记、村民委主任当好党建的“引路人”,能致富的“带头人”,作风正的“勤力人”,知冷暖的“贴心人”。三是健全考评制度。坚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明确政治素养、履职不力、作风不实、严重违规等管理制度,每季度开展1次履职分析评估。按照“年初承诺、年中践诺、年末评诺”程序述职评议,每年对各村“一肩挑”履职情况开展一次“双述双评”,分别向乡党委、本村党员群众“双述职”,接受两方“双评议”,推动“一肩挑”在监督下履职尽责。
强化提升农村党员带富能力,迸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乡村强不强,全靠“领头羊”。鼓励党员带头示范,让支部动起来。一是通过培训提升党员能力,通过不断规范化开展组织生活,将“三会一课”制度化,不断加强党员政治素养。通过召开支部夜会、农村党员乡村振兴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充分发挥村屯基层党员作用。2021年以来,共组织农村党员大培训、行动学习等各类培训3次,召开支部夜会3次,培训党员300余人次,让党员“活”起来。二是树立典型,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作用,大胆探索,带头先行先试,鼓励党员大力发展“田里养螺、罗汉果种植、红薯粉生产”等特色产业,积极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树立典型,充分调动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培育了一批种养大户,为群众创出了一条致富路。2021年以来,和平乡引导党组织负责人和党员致富带头人创建红薯粉加工厂5个,50亩以上罗汉果种植示范基地5个,500亩以上油茶种植等示范基地3个,通过产业发展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和本土人10余名。
抱团引领发展特色产业,铸就乡村振兴“聚宝盆”
产业强不强,关键看党建。和平乡“依托产业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把加强基层党建与推进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起到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作用。一是抱团发展,走“农旅结合”新路子。积极抓住六塘山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园引领作用,整合花街古村落、侗医基地、瑶浴、竹林生态观光资源,努力打造新一批与自然山水、乡村风貌、文化特色融为一体的农旅项目,打造乡村生态旅游康养小镇。二是立足生态优势,跑出发展产业“加速度”。依托自身独特的水源、气候等优势,大力发展油茶、螺蛳、罗汉果、红薯粉等本地产业,积极探索“党支部+公司+农户”发展产业模式,把党支部建在农业发展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村民富在产业链上。近年来,和平乡建有10个红薯粉加工厂、8个木材加工厂、1个罗汉果加工厂,大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逐步将特色产业打造成品牌化。三是支部共建,抱团发展显成效。先后开展“一带二帮三·先锋促脱贫”“强村带弱村”等活动,形成各村资源共享、产业共商、项目共建。以板六村为强村辐射带动周边村共同发展红薯粉产业,以六溪村为强村辐射带动周边村共同发展罗汉果产业,以大寨村为强村辐射带动周边村共同发展种稻养螺产业。2021年,罗汉果年产值600万元,红薯粉年产值500万元以上,为加工红薯粉家庭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做好小乡镇“大产业”文章,形成支部共建,产业抱团共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