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三江侗族自治县以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通过“三个坚持”,将党和国家的理论、方针及民族政策法规融入各种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与培训中,强化宣传,打造“非遗”文化产业,夯实经济基础,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群众宣传,在非遗传承保护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在广大群众中宣传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加强群众对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视和价值认知,进一步增强优秀民族文化认同感,让群众在了解中逐渐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二是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把非遗传承保护意识提升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五个认同”,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树立保护民族文化传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频效应。三是激发人民群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紧密结合起来,让保护成果惠及各族群众。
坚持创新载体,在非遗传承保护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重视多耶、百家宴、三月三等重大节庆活动的同时,进一步挖掘不同村落现存的各类传统节庆活动,对传统节庆进行包装,打造新的传承阵地。林溪镇高友韭菜节利用谷雨节气开展韭菜祭祀传统活动,深挖多民族聚居区域的特色农产品大根韭菜的经济价值,赋予韭菜不息生命力的传统农耕文化内涵和稳重老实的侗族传统文化品格,使默默无闻的韭菜春祭活动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节日。近年来,三江深入挖掘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传统祭祀、中医文化、茶文化等与非遗传承文化基因的共性特点,在保持民族文化基因的同时,围绕中华民族共有文化特征,将非遗传承工作融入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践和愿景之中,崇尚“三个离不开”,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为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非遗力量。
坚持产业赋能,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济基础。以民间文化为依托,融合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把民间民俗文化资源转化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使民间民俗文化保护与发展形成“源头活水”。结合推进乡村振兴,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转化为高品质的文化产品,鼓励带动当地群众积极参与到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挖掘打造“指尖经济”,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引导侗族刺绣、侗族农民画等非遗项目融入景区和商业街,建立侗族打油茶非遗体验馆等,让各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和体验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对非遗文化在内的各种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非遗清花绣坊”等项目入选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