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做好服务这篇大文章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调查报告
制图:孙墨笛
调查说明
调查时间:2013年11月15日至21日
回收问卷数量:919份
受访者身份:普通群众46.6%;专家学者3.9%;公务员及基层党务工作者49.5%
政治面貌:党员61.0%;非党员39.0%
受访者来源:北京、山东、内蒙古等20多个省(区、市)
发放方式:网络问卷59.8%;纸质问卷40.2%
访谈人数:专家学者6人;基层党务工作者5人
调查策划方:本次调查由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人民论坛杂志社共同策划,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实施
什么是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怎样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在“实”的层面上,强调服务就意味着提供公正的、可持续的公共服务,意味着着力完善社会福利体系,等等。然而,“虚”的方面也很重要,那就是把“服务型”看成是一种理念和思维方式,用来检视、反思基层党组织的工作。
从10月15日起,本周刊围绕服务需求如何“实”起来、服务队伍如何“强”起来、服务平台如何“亮”起来、服务质量如何“优”起来、服务方式如何“新”起来、服务评价如何“真”起来等问题推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怎么建”系列报道,既有地方经验探索,又有基层党员来信建议。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社会各界对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看法与建议,本报政治文化部委托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开展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专题调查。
——编 者
1.踏实务实、注重解决现实问题,才能赢得群众真正认可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舒坦不舒坦,群众说了算;谁看谁的脸,基层来评判。当被问到“您对十八大以来,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效果如何评价?”在所有受访者中,表示效果比预想的好或是跟预想一样好的人,占到了41.2%;表示效果不太理想的人,占45.8%。具体来看,在普通群众中,表示比预想的好的人仅占16.1%(其中,表示“比我预想的好很多”和“比我预想的好一些”的人分别占2.8%和13.3%);表示“跟预想的一样好”的人占5.8%;而感到比预想的差的人高达62.8%(其中,“比预想的差”和“比预想的差很多”的人占27.3%和35.5%);表示“不了解”的人占15.2%。然而,在公务员、基层党务工作者群体中,却出现了不太一样的情况。38.7%的人表示效果比预想的好;仅28.1%的人表示比预想的差;22.0%的人觉得效果跟自己预想的差不多。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差异?一方面,公务员和基层党务工作者是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直接参与者,他们自然希望能给予自己的付出以更高的评价;另一方面,由于群众对这些基层党务工作者的付出知之甚少,所以也没有特别的理由对效果感到满意。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在老百姓心中是一面旗帜,是一个品牌。那么基层党组织以什么形象示人,更可能让大家真心竖大拇指呢?对此,高达76.2%的人选择了“踏实务实,注重解决现实问题”;其次是“有人情味儿,了解群众情感”,占16.8%;选择“遵循规则,注重实际”、“注重理性分析,创新力强”和“敢冒险,或有理想主义倾向”的人分别占4.7%、2.1%和0.2%。
看来,群众评价服务,看的还是你做事实不实。然而,似乎也正是在这一点上,群众表现了普遍的不满意。当问及对于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时最需要防止哪方面问题时,53.5%的人认为是“搞形式主义,搞假大空”;26.4%的人选择了“借加强服务之名,增加手中的权力”;18.9%的人对官员“一厢情愿做事,不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的现象表示担心;相比之下,担心“追求全面化,效率低下”似乎不太多,仅占1.2%。
从这两道问题的回答中可以看到,群众希望基层党组织的决策和行动能用真情,动真格,送方便,除顽疾,但现实是偏偏有些官员打着服务的名义搞形象工程,耍噱头,做事做半截儿,为群众服务沉不下心、缺少耐性,结果自然不可能赢得群众持久的掌声。
2.服务理念跟不上,是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最大障碍
要想把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当成一项事业来做,那么就要先认真地审视自身,勇于面对基层党组织在发展服务职能方面的挑战、明确改进工作中的阻碍,积极发挥优势,主动把握机遇。在这方面,我们先要听听群众有什么要说,然后再了解一下专家学者和基层干部的看法。
当问及哪项工作对于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最重要时,高达86.7%的人选择了“更强调对民众负责,而非对上级负责”;78.3%的人选择了“倾听群众声音”;42.1%的人选择了“让德才兼备的领导者能自由地施展才干”;选择“让党员在党组织内有更多发言权”的人占25.7%。另外,选择“加强调查研究”,“使工作更科学、更高效”,“与民众沟通,尤其要利用QQ、微信等新工具”的人,分别占24.3%、25.5%、17.5%。
那么,专家学者、公务员和基层党务工作者又是怎么看的呢?调查显示,在这个受访者群体中,20.0%的人认为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最大障碍是“人员缺少专业素质”;指出“各区域、各部门基层党组织之间的合作不够”的人占17.6%;认为“缺少资金等可以调动的资源”是最大障碍的人远比我们预想的要少,仅占4.5%;而高达57.9%的人认为是“服务理念跟不上”。不可否认,理念是个大问题,在现实中我们总会发现有些官员的心态离“服务型”相去甚远,总是带着一股“官老爷”的劲儿,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要给“刁民”们定规矩;有些部门在设计工作流程的时候,一心想着自己怎么省事怎么来,却不管这样会给多少人造成麻烦和负担。
然而,基层党组织在加强服务职能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在这方面,大家的意见比较统一。78.0%的受访专家学者和基层工作者认为最大的优势就是“离群众更近,了解具体工作”;而选择“党组织结构完备,覆盖面广”、“党组织有较强凝聚力”和“人员相对年轻,学习能力强”的仅占9.3%、6.9%和5.9%。
在明确了自己的劣势和优势后,基层党组织还要认清加强服务职能所要面对的挑战。当问及“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时,高达47.7%的受访者选择了“官员以加强服务为名谋私利”。比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鼓励政府购买服务,指出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怎样确保竞争是公平的,确保不会产生寻租现象?这是值得注意的地方。另外,认为现实中的矛盾问题“确实难以处理”的人占22.5%;19.1%的人认为“浮躁心态导致工作没有系统性”是最大挑战。不过,虽然平时总是听到基层干部抱怨“老百姓的要求增多、期望不断提高”,但认为这一点是最大挑战的人仅占10.8%。
当然,在着力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过程中,如果能抓住机遇,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34.1%的人认为,“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发展加强了沟通”是有助于加强服务职能的最有利条件;认为“群众对服务型党组织的期待增加”的人有28.8%;而选择“改革不断深化”的人最多,占到了32.5%。
3.“增”、“转”、“解”、“防”,推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更上层楼
通过对基层党组织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的分析,我们梳理出了有助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4个关键字——“增”、“转”、“解”、“防”。
“增”,就是充分利用基层党组织离群众更近、离一线工作更近的优势,在改革不断深化以及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有所作为。当前,各方面的改革措施为基层党组织发挥服务功能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舞台,基层党组织和干部可以依托自己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展开工作。比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提出,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这就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开展工作提供了更大的舞台。特别要强调的是,在即将迎来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可以充分借助于新技术来了解群众需要。当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留下大量数据,但比较缺少的却是利用这些数据的想法和动力。我们的基层党组织可以利用接近群众和具备丰富经验的优势,以有意义的方式解读数据,给数据以活力。
“转”,就是同时利用改革不断深化的有利趋势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克服部分基层党组织成员服务理念跟不上、专业素质不高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凝聚了共识,这对于纠治基层党组织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顽疾极为有利。有的基层干部长期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服务意识不强;有的人习惯于固有的工作方式和流程,懒得做出改变……但是现在,在充满活力的改革氛围下,基层党组织领导者可以更加理直气壮地去改变不尽合理的用人机制和奖惩机制了。
“解”,就是借助深入群众,在一线工作的有利条件,切实面对实际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基层党组织一是可以更多地与群众沟通,收集更多意见,让解决问题的对策更有针对性。二是可以给一些基层干部更多自由,让他们更好地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防”,就是着力弥补基层党组织工作上的不足。当前,部分基层党组织中存在服务意识不强、人员缺少专业知识和经验等问题;与此同时,一些基层干部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风气的影响,心态浮躁、急功近利,不作为、乱作为,甚至以加强服务为名谋私利。对此,一是要强化学习意识,开展培训和教育活动,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二是要充分利用公众监督,督促基层工作者改进作风,规范行为。另外,受访者也非常看重监督的作用,当问及什么措施对于确保基层党组织能长期保持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最重要时,高达72.0%的人选择了“确保公众的监督权”;主张“普通党员和群众对成果进行评测”的人少得多,占23.1%。相比之下,认为“制定激励机制”、“上级领导进行考核、评价”和“加强党员教育和培训”的人仅占3.7%、0.9%和0.2%。
一方面,是专家学者和基层工作者如此强调公众的监督权;另一方面,是八成多的受访者呼吁在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过程中必须促使官员更多地对下负责,而非更多对上负责,从而明确权责分配。除了经常性的监督以外,大部分受访者让群众对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效果进行定性或定量的测评,也会起到良好效果。这说明,建立监督机制,吸收群众参与到考评环节,有助于推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已是共识。
4.寻找优秀基层干部的特质,建设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
在明确了大方向后,基层党组织就要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明确具体任务了。对此,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戴焰军强调,要形成适应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求的一整套新的工作机制,因为“服务型”不同于单纯的“服务”,它要求从党组织的组织形态到工作的载体、方法、流程等各方面各环节都要体现服务的要求。
此外,要想达到不断提高服务能力的预期效果,最重要的还是要从“人”着手,充实队伍,集聚人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基层党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指明了方向,比如,全会决定指出,要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在具体的人事工作中,一方面要对基层党组织中每个职位的工作内容、自主权和责任加以明确,另一方面则要甄选出优秀的基层任职者。
在调查中,我们列出了十种特质,让受访者选择哪些是基层干部必不可少的特质,哪些是让人眼前一亮的“闪光点”。然后,我们按照每种特质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把它们归成了四类:1.必备素质,指的是那些对于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成员来说最基本、必不可少的特质;2.闪光点:指的是只会在少数服务精神突出的干部身上出现的特点,这些特点会让人觉得眼前一亮,觉得具备这些特点的人格外出色,值得赞赏;3.关键特征,指的是虽然很重要,但是分类不明确的特征,在有的受访者群体中,它是必备素质,而在其他群体中却算是闪光点;4.次要特征,指的是那些人们认为可有可无的特征。
调查显示,“有钻研精神,深刻把握中央的政策”、“注重效率,有很强的绩效观念”和“关注细节,对矛盾和问题极其敏感”在人们心中属于关键特质,但我们未能找到必备素质和闪光点。而“感情丰富,喜欢揣摩、猜测别人的想法”、“极度关心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责任心极强,爱钻牛角尖儿”、“敢冒险,想象力强”、“参与过很多项目,经验丰富”、“很在乎自己的价值能不能实现”、“追求完美,自尊心极强”被选次数较少,均被归为次要特征。
3个关键特征在不同人群中的归类也是不同的。所有受访者都把“有钻研精神,深刻把握中央的政策”看成是必备素质;但“注重效率,有很强的绩效观念”,虽然在专家学者和普通受访者心中是服务型基层组织用人必须考查的因素,但是在基层工作者自己看来,却算是闪光点;而“关注细节,对矛盾和问题极其敏感”,在基层工作者和普通受访者看来属于闪光点,但在专家学者看来,却是一个致力于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选择人才时必须要考查的东西。(杜飞进 贾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