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党建网站联盟【展开】
当前位置:首  页 > 理论研究 > 调研报告 > 正文
成都市发展服务经济创新发展模式的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10-03-22   |  来源:人民网   | 字体大小:【

优先发展服务经济 加快推进科学发展

——关于成都市发展服务经济创新发展模式的调研报告

  地处祖国大西南的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四川省委的决策部署,从本地实际出发,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面对地震灾后重建任务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切实把转变发展方式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结合起来,进一步实施优先发展服务业、带动成都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举措,实现了经济持续增长、结构趋向优化、民生继续改善、灾后快速恢复的良好局面。成都的发展实践表明,创新发展模式、优先发展服务业是一条符合成都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战略思路和显著成效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成都市委、市政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认真分析成都产业发展状况,深刻认识到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产业、资源和人文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去年下半年以来,为应对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市委、市政府集思广益、统筹谋划,进一步认识到,要夺取应对危机的全面胜利,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和经济发展规律,深化结构调整,以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为重要抓手,把保增长、扩内需与调结构、惠民生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确立了优先发展服务业的战略思路。

  第一,把优先发展服务业作为支撑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建设西部重要中心城市的战略选择。服务业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成都作为国家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四川省建设西部经济高地的战略支点,不仅要在西部地区率先构建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相互映衬的新型城乡形态,更要放眼全国和全球,致力于建设全面现代化的西部重要中心城市。而世界级城市大都是现代服务业重要基地,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成都要建设西部重要中心城市,就必须优先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

  第二,把优先发展服务业作为西部中心城市克服区位劣势、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成都是典型的内陆城市,不沿江、不靠海,又肩负着都江堰自流灌溉区核心区基本农田保护和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责任,发展重化工业受到诸多制约,工业经济难以实现更大突破。但成都有着发展现代服务业独特的自然人文条件和后发优势,市委、市政府破除只有工业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的观念,确立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产业,实施追赶跨越的发展战略。

  第三,把优先发展服务业作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双重挑战、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举措。“5.12” 特大地震给成都的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成都经济一度下滑。市委、市政府认识到,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迎难而上,化危为机,加快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促进国内需求尤其是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才是推动成都经济社会走出新的发展路子、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抉择。

  一年来,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成都取得了灾后恢复重建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明显成效,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1、经济持续快速回升。今年1—9月,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64.6亿元,同比增长14.2%,列副省级城市第一位,比2002—2008年的年均增速高0.7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268.5亿元,同比增长15.2%,列副省级城市第三位;服务业实现快速恢复,增加值达到1445.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增速比2008年提高3.1个百分点,基本恢复到地震前的水平。2008年进出口总额154.1亿美元,是2002年的7.4倍。今年1—9月,进出口总额125.3亿美元,同比增长13.8%。 其中,出口额72.7亿美元,增长15.7%,是副省级城市中唯一实现增长的城市。

  2、消费需求稳步增长。服务业的发展有效地扩大了消费需求。今年1—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0.9%,增速列副省级城市第一位,比2002—2008年的年均增速高5.5个百分点。其中汽车消费增幅超过20%。截止9月底,“家电下乡”累计销售34.62万台,销售金额6.18亿元。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讯、住房消费成为热点,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512元,超过2008年全年水平,增长32%,比2004—2008年年均增速高23.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讯和住房消费支出分别增长29.3%、19.5%和35.7%。

  3、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通过加快调整服务业内部结构,以服务业提速推动整个产业结构升级。2007年、2008年和今年1—9月,成都服务业增幅均高于全省。2008年三次产业比重为6.9:46.6:46.5,中心城区(五城区)的结构达到0.1:35.4:64.5,已经形成服务经济为主导的城市经济结构。金融、信息、咨询、物流、商务、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服务外包、电子商务、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初步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4、节能减排持续推进。按照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开发集约的方式加快发展服务经济,走上了资源节约、环境优良、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2008年万元GDP能耗为0.905吨标煤,比上年下降3.32%,比2005年下降11.2%。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1.52吨标煤,比2005年下降19.6%。今年1—9月,万元GDP能耗为0.86吨标煤,同比下降5.1%,下降速度大大快于前3年的平均值;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1.347吨标煤,同比下降11.4%。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资源集约化利用程度进一步提高。

    5、人民生活继续改善。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逐年提高,2008年达到316.04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的44.9%。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3%,比2008年下降0.07个百分点,比2002年下降0.87个百分点。2009年1—9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6%和11.8%,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速比2002—2008年的年均增速提高0.3个百分点。

    二、基本经验和主要举措

  成都优先发展服务经济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注重统筹兼顾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基本经验是:以城乡统筹为主线,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把优先发展服务经济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着力点,作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大舞台,作为拓展消费升级的主战场,作为突破资源环境制约、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领域。在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中,较好地把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优化升级结合起来,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大力培育新兴产业结合起来,把创新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改革结合起来,把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创新思路、夯实基础、扬长避短,优先发展服务经济,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抓基础,培育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新优势

  1、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城乡消费结构升级。成都是大城市带大郊区,城乡二元结构十分突出。党的十六大以来,成都市委、市政府坚持不懈地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以建立城乡居民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机制为目标,加强城乡综合交通、公共服务、科技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地扩大了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2008年农村、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4565.1元和12849.9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79.1%和86.9%,今年1—9月,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355元,同比增长15.0%,增幅比城镇居民高6.8个百分点。

  2、加快推进“三中心两枢纽”建设,提高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能力。成都是国务院确立的西南地区商贸、金融、科技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成都把“三中心两枢纽”建设作为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促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基础。去年以来,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和四川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契机,实施了“9+2”交通枢纽体系建设规划,启动了成都国际集装箱中心站、成都客运站、双流机场二跑道和新航站楼建设,加强了国际通信出口、数据存储灾备、高性能计算、国际同城互联、无线城市和3G网络等重大通信枢纽建设,开通28条国际航线,努力建设西部一流的“航空港”、“内陆港”、“信息港”,提高成都信息化、国际化程度。2008年旅客、货邮吞吐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五、西部第一。今年11月,成都双流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万人次,成为中西部城市第一个迈入2000万人次的机场。

  3、积极实施区域合作,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中心城市服务业不但要服务于本地,更要服务于经济辐射半径的广大地区。加强区域合作,拓展服务空间,扩大市场容量,对促进服务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成都立足全省、服务西部,积极推进成都经济区区域一体化,带动德阳、资阳、眉山、雅安等城市经济圈建设,探索和发挥省会城市的集聚、带动和辐射功能。将化工、机械制造、制鞋等行业向资阳、眉山、乐山、阿坝、凉山等地转移,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积极打通新的快速通道,推进交通对接,构建1小时经济圈,实施成(都)绵(阳)第二高速公路、成什(邡)绵高速公路、成自(贡)泸(州)高速公路等建设。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圈合作,吸引攀钢、葛洲坝等集团总部入驻成都。目前成都银行已向重庆、广安、资阳等城市扩展,以成都为中心的西部现代服务业网络正在形成。

  (二)抓重点,构建服务业全面发展新格局

  1、立足自身优势发展传统服务业。一是打造“购物之都”。推动商贸、餐饮、旅游等传统服务业全面升级,增强商贸业的聚集辐射效应,进一步实施“北部商贸新城”和“4个百亿市场”、“6个百亿商圈”、“4大商品集散中心”建设,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流通方式,改造传统商贸业和专业市场,基本形成大商业、大市场、大流通格局。二是打造“休闲、美食之都”。全国知名的“锦里”、“宽窄巷子”、“文殊坊”、“一品天下”、“华侨城美食城”等休闲、美食一条街加快发展。三是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全面推动都江堰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实施了西岭雪山国际山地休闲度假旅游胜地、花水湾国际温泉小镇、安仁世界级博物馆小城镇等一批国际标准的旅游项目建设,通过加大灾后城市形象宣传等旅游促销活动,实现旅游业快速恢复。今年1—9月,传统服务业呈现加快发展势头。其中批发零售业增加值与去年同比增长16.5%,创2002年以来新高。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达到149.2亿元,同比增长16.4%,比2002—2008年年均增速高4.1个百分点。国内和入境旅游人数分别为4258.3万人次和46.5万人次,同比增长40. 2%和44.6 %。今年1—9月,旅游业收入383.1亿元,同比增长50.8%,已超过2008年全年旅游收入7.7亿元,是2007年旅游收入的92%,基本恢复到地震前的水平。

    2、突出高端领域打造现代服务业。一是不断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引导中心城区积极实施“退二进三”,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金融、物流、信息、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高端产业聚集区。近年来,全市共引进国内外金融、研发、营销、结算等总部企业120余家,知名物流企业40余家。今年1—9月,金融、信息、物流业增加值分别达152.6亿元、117.8亿元和140.9亿元,增速分别为18.6%、11.3%和10%。其中,金融业增速比2002—2008年年均增速高7.3个百分点。二是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依托成都科技人才优势,大力发展软件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建设西部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动漫游戏基地、软件服务外包基地、电子商务基地。2004—2008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从65.81亿元增加到133.7亿元。2008年服务外包实现销售收入260亿元,同比增长27%。今年以来新兴服务业呈现高速成长态势。软件出口世界30个国家和地区,九正建材网、农汇网等成为全国影响力较大的电子商务平台。三是持续推进产业向高端延伸。在加快发展高端产业同时,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和企业转型升级,由一般加工向生产前期的研发、设计,中期的管理、融资和后期的物流配送、市场营销、信息反馈等服务环节延伸产业链,占领产业发展高端。如龙泉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推进汽车制造向服务环节延伸产业链,配套建设了融展示、销售、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汽车商贸新城,着力打造1000亿元的配套服务产业集群。成都科伦制药以技术为核心,积极向高端发展,其研发机构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正在加快组建国家大容量注射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结合新农村建设努力发展农村服务业。一是完善农村商贸网络。结合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加强农村商业网点建设,运用现代流通方式建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促进连锁商业和超市下乡,形成了镇有连锁超市、村有便民商店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今年1—9月,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42.7亿元,同比增长20.3%。二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农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乡村旅游,形成了以农家乐、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历史文化古镇、森林公园为特征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涌现了以“五朵金花”、“国色天香”、“花舞人间”等为代表的一批“一镇一品”、“一村一品”、“一户一园”的旅游型村镇。目前,全市农家乐已达到7000余家,其中星级农家乐500余家,2006年,被国家旅游局认定为“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锦江区三圣乡“花乡农居”、郫县友爱镇农科村、龙泉驿区兴龙镇“万亩观光果园”、都江堰市青城山镇“青城红阳猕猴桃、青城绿茶基地”等成为全国首批乡村旅游示范点。三是推进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村科技、信息、金融、物流和生产销售等服务。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共建设农业示范园区(基地、农庄)177个,其中农村物流园区8个、加工园区6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15个,发展农民专业合组织2355个和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65个,农业物流企业4个。龙泉区聚合、彭州濛阳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实现了“买自全国、卖向全国”。

  4、坚持民生优先致力建设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实行城乡统筹的开放就业政策。实行了普惠性就业制度,建立了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扶持制度和维权制度,对市内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复转军人等进行重点帮扶,实行再就业优惠,对各类弱势群体就业实行维权保护。二是实行城乡基本统一的社会保障政策。进一步完善了城镇困难家庭的社会援助制度,在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等制度的基础上,将农村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接轨,积极探索农民工保险费与城市的接转办法。三是继续推行城乡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共同发展。通过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实施名校集团带动战略,推动了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对外来农民工子女确保就近入学。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产业。四是推进覆盖城乡和各层次需求的医疗健康服务。积极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互动作用,大力发展医疗健康产业。一方面优化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确保每个城镇社区和建制乡镇都有一所公立社区医院和卫生院。另一方面根据市场需要,面向高、中、低端各个消费层次,积极发展体育健身、旅游休闲健身、医药保健、银发产业和特色医疗服务等健康产业,努力打造“健康成都”。

  (三)抓创新,实现服务业跨越发展新突破

  1、抓自主创新。成都市把增强自主创新作为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进一步完善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更加紧密地结合。组建了综合性成都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械制造、食品、制鞋、家具等6个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其中,成都市与四川大学合作建设的生物医药技术平台,已成为成都及周边地区制药企业新药研发、测试的重要基地。成都地奥等8家企业被评为国家创新企业和创新试点企业。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14个,234项科技项目获得国家973、863等科技计划立项;签订技术合同4702项,合同金额34.2亿元。

  2、抓产业组织形式创新。一是抓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化。运用抓工业的经验,规划建设了中央商务区(CBD)、金融集聚区、总部经济区、物流产业园区和北部商贸城、南部科技商务城、东部汽车商务城、西部健康休闲城等现代服务业重点功能区,吸引了总部经济、金融、信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企业集聚。青羊区工业总部经济园区建园仅一年多,就引进总部企业140家,完成投资近30亿元。二是抓城市建设一体化。结合旧城改造,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园区经济、特色街经济,建设了一批集办公、商务、购物、酒店、娱乐和居住等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形成了以太升路通讯器材一条街、磨子桥电子产品一条街和万达广场、成都来福士广场、华润万象城等为代表的城市中心商贸区。三是抓招商引资择优化。围绕发展总部经济、金融、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实施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进了富士康、阿里巴巴等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项目。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由2004年的3.32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2.45亿美元。今年1—9月,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39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1.38亿美元,同比增长9.2%。

    3、抓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创新发展机制,保障了服务经济加快发展。一是完善服务业扶持政策。制定了一系列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建立了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并逐年扩大规模,对引进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在资金、能源等方面给予扶持。二是建立了高端人才激励机制。出台了吸引金融、科技、软件等高端人才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的配套政策,通过小额贷款、购房补贴、照顾子女入学等措施,吸引国内外高端专业人才到成都创业,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三是推进服务业市场化改革。组建了金控集团、文旅集团、传媒集团、农村物流投资等公司,完善了服务业发展投融资平台。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限制,引导民间资金投资服务业。

    三、几点重要启示

  总结成都优先发展服务经济、推进科学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可以得到以下一些重要启示。

  (一)优先发展服务经济是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和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产业。加快发展服务经济,有利于促进城乡居民就业,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有利于突破资源瓶颈,减轻环境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一些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要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提高对现代服务业的认识,通过创新发展模式和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尽快使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都的实践表明,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必须打破常规,超前谋划,发挥自身优势,着力自主创新,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城市各自实际的跨越发展、科学发展之路。

  (二)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必须坚持突出区域特点。发展服务经济的理念、路径和模式众多,世界各地、国内东中西部各不相同,必须立足各自的区域特色,才能事半功倍。从成都的做法看,把握区域特色,对服务经济影响最大的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文化传承的特点。其一,统筹城乡是符合我国区域性中心城市服务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成都通过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商业网点向农村覆盖,金融、科技、信息服务向农村拓展,改善了城乡居民的消费环境和消费能力,扩大了服务业消费需求;通过积极推进一产和三产的融合,大力发展了乡村旅游业;通过加快发展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促进了城乡服务业全面发展。其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发展服务经济的不竭源泉。成都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都有2300多年的悠久历史,自古以来,开金牛道以通陕甘,行南方丝绸之路以通滇缅,经茶马古道以通青藏,是一个商贾云集、历经战乱而不衰的西部商贸中心城市。这为发展现代服务业创造了良好环境。近年来,成都加快开发“金沙文化”、“熊猫文化”、“都江堰—青城山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大文化品牌和“三国文化”、“诗歌文化”两大文化资源,构建文化创意产业体系。通过科技创新、经营方式创新、服务业态创新等方式,将成都文化理念广泛运用于旅游景观、电子商务、健康服务等传统和新兴服务业,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软实力。

  (三)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必须坚持政府与市场的高效互动。在发展服务经济的过程中,正确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注重双向互动,充分发挥合力非常重要。政府既不包揽,也不放任,突出组织引导、规划协调、政策导向和保障作用。同时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打破行政壁垒,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尤其非国有经济更广泛参与服务业,走市场化、社会化发展之路。推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市内市外之间、国内国外之间的自由流动,高效整合生产要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发展服务经济的活力。

  (四)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必须深化各项改革。良好的发展环境是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必须加快市场化建设,构建完善规范的现代服务市场体系。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领域,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引入竞争机制,允许更多外资、民营企业参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强对服务企业尤其是龙头骨干企业的扶持,做大做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集团。引导工业企业将其核心竞争力之外的附属服务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由内部自主服务为主向社会服务为主转变,扩大现代服务业的需求。

  (五)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展服务经济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各方面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各级党委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着力做好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环境等工作,统揽工作大局;要提高发展服务经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既不能缺位失职,也不能越俎代庖;要加强科学民主决策,完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成都经过近年来大力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推动服务经济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成都市继续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国际化城市定位,抓紧完善现代服务业产业功能区规划,大力推进“三中心两枢纽”建设,加快推进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现化产业体系建设,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优、人居环境好、综合竞争力强的特大中心城市。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共四川省委联合调研组

                                                          二OO九年十二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