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 松
随着反腐败、反“四风”的深入,“八项规定”的实施,或可以说为官者进入了一种“新常态”,这种“新常态”内涵的核心是:清白为官,干净做事,做好事不求利求报,好事要做好。“新常态”也意味着,过去一些为官理念要转变,过去的一些做事环境不可能再现,过去一些做事成事方法不能再重演。
应该说,大多数的为官者都适应了“新常态”,但也有少数为官者还沉迷于过去的“常态”。那个过去的“常态”人们很熟悉:一些为官者一边做好事,一边谋私利,好事做不少,腐败事也做很多,最后好事变坏事;一些为官者在办公室聊闲事,餐桌上谈“正事”;无关紧要的事“桌面”谈,要紧的事“桌下”谈,公开场合谈“私事”,私人会所谈“公事”;事在吃中谈,事在杯中定,热衷灯红酒绿,笙歌达旦;不吃、喝、拿、要不办事,吃、喝、拿、要乱办事。如今,这种办事环境已不复存在,于是一些为官者便无所适从,或说,不能在餐桌上谈事,到哪里与人谈事?不吃点喝点,怎样表达礼仪营造氛围增进感情?一些为官者觉得老是为人办事帮人发财,有付出无回报,心理便失衡;还有一些为官者总结出所谓经验:多做事多错,少做事少错,不做事不错;一时间,“做官难”“做公务员难”“做事难”成为一些官员对“新常态”的感叹;于是,一些为官者“不作为”,尸位素餐,不愿担当负责。一个多次找有关部门办事的朋友说,现在找人办事,办事的人不吃不拿,但也不办事,实在无奈。
种种迹象表明,一些为官者还沉溺在过去的“常态”不能自拔,甚至存在等待恢复过去“常态”的想法,或还心存侥幸,照过去的“常态”为官做事。但是,这绝对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做法,因为所谓过去的“常态”,实质上就是一种不正常。说它不正常,关键是不符合党的宗旨,不符合党的领导干部“一切为民没有私利”的本质担当。同时,反腐、反不正之风不是权宜之计,没有停息下来让不正之风“回潮”的道理和可能。因此,为官者要适应为官的“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为官者要转变为官的理念和作风。既要勤政多做好事,但又不能在做好事中谋取私利。“当官不发财,发财莫进来”,官员除了法定的岗位薪酬,为人民服务没有个人私利,助人发财致富是职责,自己“不发”是本分。人生有许多选择,但既然选择了为官,就应担当职责,对于明明在职位上又不愿担当或想着别的“门路”的人,或许选择其他路子更好;适应“新常态”,既要多做好事,又要把好事做好,把好事办砸,事与愿违,也是一种不称职。自然,多做事可能会增加犯错的几率,犯错被追究责任也是一定的事。面对犯错,为官者的态度,一是要勇于担当,二是要提升自己领导能力、治理能力、办事能力,精准判断,科学决策,正确实施,以减少犯错。为官者不能因为怕犯错而不为,更不能以“多做事多犯错”当做“不为”的理由。这样,为官是难了,但唯有挑战才能超越自己,也只有在为官者德、知、能充分提高的条件下做事,才更有成功的保证,才更有益于人民,更符合共产党人为官的本质。
事实上,许多为官者已经或者正在学会适应当下为官的“新常态”,并在“新常态”下把事情做好。一位为官的朋友深有感触地说,现在为官轻松了许多,少了吃喝应酬,不再担心喝坏了肝吃到胃下垂。常回家团聚吃饭,配偶孩子不再愁。一位企业的老总,只和合作方客人在食堂吃了份快餐,就签订了一份大单合同。“要是从前,不知要在餐馆饭店泡多少回!”老总说这话时一脸轻松。
新常态,为官者一旦适应了,就会有新的体验。同时,做事也会有新动力、新方法、新心态。清白为官,干净做事,事业有成,人民群众就会有新的更好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