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党建网站联盟【展开】
当前位置:首  页 > 热点专题 >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 > 正文
身怀绝活的有心人——全国蔗糖专家“桂柳05136”研发者“柳州的袁隆平”卢文祥事迹纪实(中)
发布日期:2019-11-07      | 字体大小:【

“他就是个‘工作狂’,把甘蔗看得比任何东西都重!”为卢文祥开了十年车的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司机李启昌一谈到卢文祥既心疼又无奈,“整个柳城农业系统或许只有我能帮他开车了,为什么?因为其他人受不了卢文祥没规律、没假期的工作模式。”

刚到甘蔗研究中心当司机时,李启昌还请过工休假,有一次是请假的第二天,他到鱼塘准备钓鱼,刚放好鱼线,电话铃声就响了;还有一次是爬山刚爬到一半,电话铃声响了,都是卢文祥打来的:“启昌,来接我去看看甘蔗,前段时间天气不好,没懂甘蔗长得怎么样了。”这样的情况有几次后,李启昌再也不请假了,因为请了也没用,“文祥真的不容易,必须支持他的工作。”

在柳城农业系统,熟悉卢文祥的人都知道,他此前兼任过县农业局办公室主任、副局长,是个“三班倒”的“飞人”:早上730分赶到生产队,看甘蔗长势、听农民意见,上“生产队队长”班;上午930分到县农业局,报项目情况、申请帮扶资金,上“副局长”的班;下午到晚上,待在甘蔗研究中心,汇集各方数据、做好试验统筹,上“甜蜜事业”的班。

为何化身“飞人”?卢文祥苦笑说,也是形势所迫!

柳城是柳州甘蔗产业的主战区,先后种植过竹蔗、台糖134号、桂糖11号、新台糖16号、新台糖22号、桂糖21号、桂柳二号、桂糖42号等品种。其中新台糖22号是广西农业科学院在1998年从台湾引进,一度成为广西糖料蔗种植业的主力品种。

但随着种植时间的推移,新台糖22号逐渐“水土不服”,出现减产。如何根据柳州本地气候条件,培育出具有“柳州籍”的甘蔗良种,是卢文祥团队的当务之急。

虽然事急,但农业科研却急不出来!

培育一个新的甘蔗品种,少则需8年周期,多则需要十几年,还不能保证一次成功。十多年的寒来暑往,卢文祥不断开展甘蔗的亲本组配、实生苗培育以及株系、品系品种选择,田间观察试验,示范、分析化验,组培快繁等技术工作,为甘蔗杂交育种工作积累了大量的技术资料、数据以及实践经验。

“感受和悟性很重要,有时候相对于数据,我更愿意用眼睛看,用嘴巴尝,用手操作、触摸、感受……”多年的亲力亲为,卢文祥以匠心练就了多手绝活:组培选种不用秤,用肉眼看,一看一个准;测糖分不用仪器,用嘴巴尝,和仪器测量的数据比对过,基本不差。

卢文祥的绝活,刚入职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不到两个月的荣英章、廖晨红深有感触,并深深折服。

为培养研究中心的年轻后备力量,卢文祥经常带着荣英章、廖晨红到甘蔗地观察甘蔗长势,以增加经验。

“我们摸不着头脑,看甘蔗长得又粗又长,叶子油绿,就说甘蔗长得好。”荣英章、廖晨红说,正当他们为自己的机智暗自庆幸时,卢站长总是泼冷水,指出有些甘蔗株形不好,分蘖率低,病虫害严重,抗药性又差……

卢文祥扫一眼就懂甘蔗长势好坏的精准绝活,柳城县糖业局办公室副主任卢李威亦深有感受。他说,一次与卢文祥回甘蔗研究中心,远远几十米外,卢文祥就说,甘蔗地里有几株甘蔗有些斜了,叶子也枯了,说着就连忙跑过去。

卢李威朝着卢文祥的视线看过去,甘蔗林都被树叶挡住,哪里看得到甘蔗?但走近甘蔗地一看,卢文祥果然没看错。这个技能怎么练?卢李威也问过,但卢文祥的解释是“看得多,自然一眼就看出问题了。”

卢李威很是感慨:“他这一眼背后,不知是几千、几万眼!”

如果说卢文祥扫一眼就懂甘蔗好坏的技能让卢李威、荣英章、廖晨红佩服,那卢文祥测甘蔗糖分如同科学仪器那般精准,则是让年轻人“惊为天人”。

今年1029日傍晚,在甘蔗研究中心的试验地旁,卢文祥随机砍根甘蔗嚼几口就对荣英章、廖晨红说:“锤度大概在22,折算成蔗糖分应该是14.8%左右,你们用锤度计核对一下。”

荣英章、廖晨红随后用锤度计一测,数据竟然丝毫不差。

除了舌头精准如仪器,切片也是卢文祥的绝活。蔗种组培有一道工序是取生长点,生长点是蔗根生长较快的部位,由于长得快,培育泥土中的病毒未来得及附染,取生长点就是取出这一截未被病毒附染的部位,只有0.2毫米长,需用刮胡刀的刀片切。虽然现在年纪大了,但是卢文祥取生长点的手法依然稳健,眼力和手劲不比年轻时候差,随手一刀下去就是0.2毫米。

这些绝活的练就,其实是勤劳、耐心与专注的成果。

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人员少,中心的每位工作人员一年中要照顾4万多株甘蔗种苗,观察10万多株育种材料。此外,甘蔗研究中心每年都要从四五万株苗中选出几百至几千株进行种植,被挑出试验种植的种苗是一株一个号。

“桂柳05136”于2014年育成,历时9年。普通人只知道,一个甘蔗良种诞生了;但是熟悉卢文祥的人却说:“成果的背后,其实是千万次钻甘蔗地的最佳体现。”

李启昌这么描述卢文祥:早上出门下乡,下午三四点吃午饭是常事;出差或回来路上,停车或拐道进入蔗区也是常事;其他人中午下乡回来一般都是马上午休,而卢文祥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钻进甘蔗地或待在实验室;每次出差,都要整理材料到凌晨三四时,第二天在车上补觉……

提到下乡和出差,又让卢文祥的同事们想起了他的一个习惯:不愿报下乡补贴。

按照县里规定,以前下乡每天有8元补贴,现在则是每天30元。每次下乡回来,总需整理各种凭证和找领导签字,卢文祥觉得占用时间太多,经常放弃报下乡补贴。卢文祥对同事说,不管报不报补贴我都是要下地的,与其将时间放在办理各种手续上,倒不如下地多看两眼甘蔗。

大家都感叹:卢文祥不为名、不为利,一心只想甘蔗地!

在卢文祥的废寝忘食下,柳城的甘蔗研究成果频出。多年来,卢文祥先后建立了具有柳城特色的“甘蔗霜旱胁迫选择技术”和“甘蔗株型选择技术体系”,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现除了“桂柳05136”“桂柳一号”“桂柳二号”“桂柳07500”四个新良种通过了国家鉴定或广西审定外,还有一系列以“柳城”开头命名的优良品种正在培育中。

“桂柳05136”更是成为我国近年来甘蔗品种创新的标志性品种,连年被列入广西优质蔗加价品种和甘蔗双高基地主推品种。在效益上,“桂柳05136”与“新台糖22号”相比,平均每亩增加0.7吨,蔗糖分提高0.7%,按每亩平均5.5吨(糖价按500/吨)计算,农民每亩可增收515元(每吨多30元收购),每亩增加糖434公斤,企业增加产糖数,政府税收也相应增加。据初步测算,原料蔗每提高1%的糖分,全广西可增加30亿元的产值。

成果和效益出来了,但卢文祥从未有过歇歇脚的想法,反而是初心不改,痴狂依旧。

近年来,不少外地同行来柳城交流学习,但在办公室找不到人。有人提醒:有甘蔗的地方才有卢文祥。众人前往甘蔗地一看,果不其然,卢文祥正蹲坐在田边尝甘蔗的甜度呢!

前来交流学习的同行们感叹:卢文祥将甘蔗种在了心中,这才是真正的农业人啊!

记者手记:

出门一身汗,归来满身泥。

走近甘蔗地,我们认识了一位更加真实的卢文祥。

1029日,在办公室第一次见到卢文祥,他已花白的眉头总是皱着,只因记者是不速之客,耽误了他看甘蔗的时间;1030日,在试验田第二次见到卢文祥,他花白的眉毛被晨露润湿,却全然不在意,只因看到试验中的甘蔗新品种长势很好;116日,在甘蔗林第三次见到卢文祥,他花白的眉毛根根抖擞,带着笑意,只因刚给一根优质甘蔗种苗扎上标记的红绳。

长风如沐,春华秋实。

置身卢文祥扎根的柳州热土,聆听柳城蔗林的田野诗篇,闻着一代又一代农业人身上的泥土芬芳,记者深切感到:

卢文祥为之奋斗的甘蔗甜蜜时代,已经到来。

(图文来源:柳州日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