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树木,人类会怎么样;如果没有森林,世界会怎么样”。59年前,来自18个省区市、24所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和周边地区的干部职工,组成369人的建设大军,响应党和祖国的号召,雄心万丈,进驻“尘沙飞舞烂石滚,无林无草无牛羊”的塞罕坝,用他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弘扬塞罕坝精神,传颂塞罕坝故事是当代树立干事创业、造福子孙的崇高追求,也是继承中国传统奋斗精神的需求。
《最美的青春》,相信这部电视剧很多人都看过,里面讲述的是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光里,三代塞罕坝人牢记自己的使命,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世界奇迹,打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森林”。
一代伟人毛主席在《奋斗自勉》中写道“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在笔者看来,新中国成立后塞罕坝的历史也是一部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的历史。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塞罕坝林场建设初期,气候恶劣,沙化严重,缺食少房,偏远闭塞。当时坝上有“一年一场风,年始到年终”的说法,极端最低气温达零下43.3摄氏度,年均积雪时间长达7个月。第一代塞罕坝人就是在这种极端的气候条件下与天共同奋斗,用饱满的激情、乐观的心态把克服艰难险阻当成是奋斗的乐趣和前进的动力。
与地奋斗,其乐无穷!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塞罕坝人坚持“先治坡、后置窝,先生产、后生活”,吃黑莜面、喝冰雪水、住马架子、睡地窨子,顶风冒雪,垦荒植树。他们不畏艰难,愈挫愈勇,克服了一个个困难,闯过了一道道难关,硬生生地在茫茫千里的荒漠中栽活一棵棵的树苗。
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也就是与自己身边的人一起努力。当年的369人的建设大军在林场上挥洒汗水,共同奋斗,没有房屋,就住仓库、车库、马棚、窝棚;没有食堂,就在院子里架上几口大锅,吃的是全麸黑莜面加野菜……但他们一生无悔,因为他们爱这这片土地。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在这里诠释出了一段段感人的故事。他们在塞罕坝扎下了根,一棵棵树也在塞罕坝扎下了根,他们的快乐只为树能扎根、只为荒漠变绿洲。
通过几代塞罕坝人的初心守护、不断奋斗,塞罕坝机械林场总经营面积达到141万亩,他们为京津构筑起一道防沙源、涵水源的绿色长城。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为世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