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宜镇南站社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依托粤桂协作优势资源,多点发力开展就业帮扶,帮助搬迁群众实现稳岗就业,收获“稳稳的幸福”。
聚焦党建引领,打造就业“红色基地”。发挥县、镇、社区各级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核心作用,在各项业务工作中植入“红色元素”。争取吴川、湛江残联资金,建设集党建、康复、就业等为一体的“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依托侗族文化产业特色,以侗画和竹编为主要产品,传承非遗技艺,发展“指尖上的经济”,目前已安置108人就业,其中残疾人78人。建立帮扶“微车间”,通过“公司+微车间+订单”模式,将订单引进易安点,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通过设立“党员模范岗”,激发搬迁群众工作活力。建设“就业驿站”,成立“党员服务队”,采取“线上+线下”为搬迁群众推送帮扶车间就业需求信息和岗位,目前已帮助4493户10223人就业,实现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家庭“一户一就业”目标。
突出先锋引领,注入就业“红色能量”。南站社区聚焦就业增收,巧借“鼓楼先锋讲堂”、“主题党日活动”举办“粤菜师傅”“油茶加工”“农村电商”等各类培训,全面提升易地搬迁群众的创业就业技能,截至目前,举办粤桂协作培训5期,培训脱贫劳动力500余人。社区党员干部走访摸清群众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开展农村实用技术、通用工种项目、帮扶车间岗前培训等活动,先后举办了电动车维修、电工、农村种养等培训班,已完成搬迁群众培训1000余人。以党员活动室为阵地,结合侗族文化传承,开展侗绣、侗族农民画等技能培训,建立相关产业基地,扶持侗绣、侗族农民画产业走向市场,带动社区残疾人、搬迁户每年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同时吸收社区热爱文艺的“两委”干部、党员、群众参与非遗文化培训,为非遗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
增强政企联动,拓宽群众“就业门路”。社区党委以“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为就业思路,组织探索“1+3+3+1”多重就业方式。利用粤桂劳务协作资源,收集发布优质企业用工信息,社区党委架起“送工桥梁”,开展“点对点”劳务输出,促进搬迁群众转移就业。利用粤桂协助财政资金,建设万亩茶园、生态产业园、生态工业园,党员带头加入“三园”务工队伍,带动搬迁群众稳定就业,累计受益搬迁群众4878户19757人。利用粤桂协作优惠政策,开发微市场、微田园、微车间创业就业平台,社区党委积极主动对接企业项目,党员干部当好政策“宣传员”,鼓励居民创业219户,为南站易安点微车间输送搬迁群众劳动力262人。根据社区需求开发信息员、保洁、楼长等公益性岗位425个,解决部分困难人员就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