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三江侗族自治县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通过“铺路子”、“搭台子”、“压担子”、“架梯子”四种渠道,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一、政策激励“铺路子”,强机制保障。该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将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作为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来抓。一是实现管理科学化。先后制定和完善了《三江侗族自治县自治条例》、《三江侗族自治县关于进一步加强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建立少数民族干部电子信息库,实现少数民族干部管理科学化、信息化和规范化。目前该县共有在职在岗乡科级领导干部481人,县处级干部32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452人,占90.4%。二是实现配备合理化。该县按照自治县民族工作条例对全县少数民族干部进行合理配备,明确民族乡的党政领导班子中配备1名以上本民族干部,其他乡镇的党政领导班子中配备2名以上少数民族干部,并要求每个民族干部年均脱产培训时间不少于12天。2011年乡镇领导班子调整后,该县乡镇领导班子中少数民族干部有156名,其中侗族干部122名,占74%。
二、培训拉动“搭台子”,抓素质提升。该县把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作为工作基点,狠抓教育培训工作。一是在模式上创“新”。以创新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双千双百”计划,开设“鼓楼课堂”、“千人学堂”为载体,以县乡党校、行政学校为主阵地,大力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模式,抓好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目前,该县共举办各类干部主体培训班16期,各类专题培训班34期,培训少数民族干部5000多人次。二是在渠道上拓“宽”。把一些思想素质过硬、工作能力强的村“两委”干部、“双带”能力突出的“乡土能人”等基层一线干部纳入教育培训范围,拓宽少数民族干部选用渠道。近两年来,该县共举办村“两委”干部、“乡土能人”培训班5期,培训农村一线少数民族干部800多人次。
三、实践历练“压担子”,重能力强化。该县坚持把实践锻炼作为少数民族干部增强能力的有效途径,多压担子、压重担子给优秀少数民族干部,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一是实施“上挂下派”。对长期在机关工作、缺乏基层锻炼和实践经验或长期在基层工作、缺乏机关工作锻炼的少数民族干部,重点实施上挂下派的办法在上下级机关之间进行交流任职,使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二是坚持“内外结合”。每年有计划、有步骤外派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到区内外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增强他们的开放意识和战略思维能力;内派年轻的少数民族干部到“急、难、险、重、繁”的关键岗位接受历练,增强为民服务的意识和本领。近3年来,该县共选派37名少数民族干部到外挂职锻炼,调整交流少数民族干部218人,17名优秀少数民族干部通过交流锻炼走上科级领导岗位。
四、后备选用“架梯子”,优人才储备。该县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注重从基层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并建立少数民族干部后备库,加强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管理。一是落实“动态”管理。及时把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少数民族干部补充到后备干部队伍库,建立健全对少数民族后备干部跟踪考察制度,确保后备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的适当数量。二是实行公招“递补”。每年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考都有政策性的拿出部分岗位专门面向少数民族,组织部门有针对性地到各高校和发达地区引进紧缺少数民族人才,进一步充实少数民族后备人才库,形成县处级、乡科级后备干部队伍的梯队结构。近3年来,该县通过公开招聘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197名,其中少数民族78名。(县委组织部 侯 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