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考试与测评 > 工作动态 > 正文
市考评办积极投身竞争性选拔工作
发布日期:2012-10-18      | 字体大小:【

    9月11日,我市2012年公开推荐选拔10名处级领导干部工作完成大会投票推荐,50名候选人从100人中脱颖而出;10月11日的市委全委会进行差额推荐。

    像这样的公推公选与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一起成为当前最受欢迎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措施。近年来,我市创新选拔人才,运用“赛场选马”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使一大批优秀干部脱颖而出,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这其中,有市领导干部考试与测评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的一份付出。

    市考评办主要从测评方法改进、题库建设、考官培养等方面入手,进一步规范考试测评的内容、程序和标准,不断改进和完善考评方法技术,以增强选拔人才考试测评的针对性、专业性、科学性和操作性。

    资格审查:从源头把好第一关

    组织推荐报名、资格初审是竞争性选拔的第一步,走好第一步对严格选拔人才至关重要。

    今年4月份,我市开展市县联动竞争性选拔226名领导干部,市级统筹的51个职位,共有1914人报名,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最后1839人通过资格审查,展开下一阶段的角逐。年龄、学历、专业、工作经历……市考评办工作人员忙着审核报考人员送来的材料,悉心解答他们在报考过程中碰到的难题。

    每次开展竞争性选拔时,走进位于三中路的“市公开推荐选拔领导干部报名点”都会看到类似的场景。“工作看起来虽然简单,但承担的责任却不小。别小看资格审查环节,稍不小心,也会因小失大,带来不好的影响。”一位多次参加资格审核工作的工作人员感慨地说道。

    市考评办承担着对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报名者进行资格初审的重任。每次都会按工作要求设立报名处,对报考人员的品德素养、年龄要求、学历条件等情况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对于提供虚假信息及隐瞒真实情况的,一经查实,取消其报名资格。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他们练就了一双鉴别真假的火眼金睛,把好了人才选用第一关。

    人机对话:科学手段辅助选人用人

    竞争性选拔,如何竞得让人信服,更客观,这是各地在实践中遇到最大的问题。从1998年开始,我市在竞争性选拔工作中增加了“人机对话”胜任力测评这个环节。

    胜任力测评,运用“人机对话”模式,测试竞职者个人适应岗位要求的能力和发展潜力,评估出一个人在测评群体中的相对位次。在今年开展的市县联动竞争性选拔中,根据简章要求,在体检后进行职位胜任力测评。首先深入分析10个副处级(或相当副处级)职务需求,如市委政研室副主任需较强文字表达能力,团市委副书记需要较好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再借助国内外业已成熟的人才潜质测评工具收集参评人员性格特征、心理结构、发展潜力等信息,并进行全面分析,给出客观评价。经过一系列程序,将结果作为选人决策的参考。

    参加测评的柳东新区科技局局长王颖竞争的是市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职位。他表示,通过测评,更科学地了解了自己的性格、能力和职业发展方向,而组织部门对测评者进行更深层次、更全面的综合素质测评,也为科学选人用人提供了有效辅助手段。

    建立试题库:提供信息支撑

    随着全市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整体推进,竞争性选拔的领域更宽、人数更多、标准更高,对试题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新的要求。建立适合我市竞争性选拔干部要求的试题库,成为全市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当务之急。

    市考评办坚持“干什么、考什么”原则,注重从实践中汲取命题的灵感,积极在实践中寻找命题的素材,再结合各县区各单位的实际和具体岗位的职责要求,组织专家有的放矢地命制各类题目,确立崇尚实干的考评导向,让干得好的人考得好。此外,加强与自治区和兄弟省市考评机构合作,建立深入的交流机制,提高试题的储备量和覆盖面。在试题命制过程中,每道试题都要经过试题组集中讨论、反复推敲后才能入库,确保试题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目前,市级试题库不断扩大,涵盖政治、经济、法律、管理、领导学、科技、历史、公文写作与处理等类别,并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增加了市情的题型,使题库更具有本地特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