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党建网站联盟【展开】
当前位置:首  页 > 理论研究 > 征文选登 > 正文
以人为本,构筑和谐基层党员关爱制度
发布日期:2008-10-08      | 字体大小:【

以人为本,构筑和谐基层党员关爱制度
——对于关爱基层党员干部机制的一点思考

    新时期我们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注重以人为本,建立“人文关怀”,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也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样的关怀体现在当下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数十年来,我们都将此作为我们奋斗的目标勇往直前。而要做好这些工作,载体就是我们广大的基层党员干部。广大基层干部生活在一线,工作在一线,是切实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党的先进性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及党的各项事业,都离不开基层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参与和率先垂范,我们要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就首先要建设好具有“人文”特色的基层党员关爱制度。

    关爱基层党员,建立“人文”的、系统长效的关爱机制,是建设和谐社会最重要、最根本的基石;是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基础。尤其当今中国,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结构的调整、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出现了农村生活困难党员、企业下岗职工党员、离退休党员和外出务工党员增多的趋势,关爱基层党员的工作越发的显出其重要性和艰巨性,它不仅是建设基层党建工作的基础,更是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只有让基层党员干部真切地感受到来自党的关爱之情,才能将这温暖之情传递给其他的普通群众;只有这些基层党员干部真正沐浴到了党的春风,才能春风化雨滋润我们这个美丽的家园。

    因此,深刻认识到充分调动基层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是增强党的基层组织执政能力的重要切合点。是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充分体现党的先进性的关键;基层党员干部因为工作的性质,在思想和生活上,更渴望也更需要得到党组织的关心和爱护。但是,关爱基层党员不能只是停留在一句口号,一张白条,而更应该是真正落到实处的行动。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十七大的报告中强调:“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广大基层干部,满腔热忱地支持和帮助基层干部做好工作。”而要真正落实好对基层党员干部的人文关爱,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优化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环境,让党员“舒心”。在今下,种种腐朽的观念正一点点的蚕食人们的良善,而这对于我们的基层党员来说,更是一次艰难的考验,基层党员在工作中所受到的阻力和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对于党员义务的认识越来越浅薄,有些人甚至只讲权力不讲义务,阻碍了基层党员干部工作的落实,同时现实社会中许多客观、主观的不利的因素也使得基层工作难以开展。同时也有许多基层党员因缺少对国家方针政策的深入了解而阻碍了这些方针政策的施行;针对此种情况,理应将对基层党员的关爱机制上升到全党乃至全社会的思想层面,不仅要树榜样,宣传优秀的党员形象,更要向民众展示党员干部的真实生活情况,将党员放到一个与群众平行的角度,使群众在认同每一个党员的同时也自觉的关注了解基层党员的情况,借此造就一个平和优良的社会氛围。同时,在党内要完善定期向党员包括流动党员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推行党内情况通报制、党内质询制等制度,优化“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表”途径,真正做到“重大事情党员先知道,重要文件党员先传达,重大决定党员先讨论,重点事项党员先表决”,提高党员的参政热情,使之自觉成为党组织与群众之间的“润滑剂”、开展工作的“助推器”,使党的一些重要决策、干部考察任免等事务不再“犹抱琶琶半遮面”。使对基层党员的关爱制度不再漂浮在问题的表面,而是真正打开问题的核心解决问题。

    二、建立基层党员干部长效权利保障机制,让党员“安心”。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是否切合实际、切合群众意愿,必须要通过基层广大党员干部去实践、去了解;一线的工作给基层党员干部很大的压力,若没有一个有效的方法使我们的基层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安下心来,就很容易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情况,而这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一个长效的权利保障机制,让基层党员干部没有后顾之忧的投入到工作中去,这也是一种实际的关爱。比如,针对党内帮扶弱势群体的资金不足问题,可以采取“党费贴一点,财政补一点,党员捐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调动其所有党员的参与积极性,让党员们感受到党内人性的温暖,并通过党员这条群众的纽带,感染更多群众共同为我们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此次5.12的地震灾后募捐就是一面很好的镜子,虽然天灾无情,但是人间有大爱,尤其是在大灾过后党中央发布的交纳特殊党费的活动,虽然每个人出的力很微弱,但全国7400余万党员干部的力量却有移山涸泽、化育万物之功,而就是这股温暖的春风,融化了凝聚于人们心底的坚冰,许多的群众慷慨解囊,一角一元中都凝聚着真爱,甚至有一些还是震中的灾民,当他们将一张张纸币投入捐款箱的时候,犹如在废墟中震出响彻万里河山的呐喊!

    三、建立基层党员干部的培养、激励机制,让党员有“信心”。 无论什么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别人的培养与激励,基层党员干部因为工作的关系所担负的现实压力更大,更需要来自党内同志的鼓励,而建立基层党员干部的培养、激励机制,必须确立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的原则,按照“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的思路,实施分类帮扶,一要“扶志”, 以远程教育、组织开办培训班等各种方式为手段,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党员自立典型的宣传,帮助党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自强自立意识,从思想源头上激励干部;二要“扶技”, 一技在身不慌张,为了让基层党员真正做到自强自立,必须在培养他们独立的同时,也要加强实用技术的培训,同时进行“一帮一”或者“多帮一”等形势的帮扶竞赛,确保每个基层党员想有所学、学有所得;三要“扶强”,对于在基层党员干部中优秀典型人物,要重点扶植,这是在无形中以强带弱,是树一个榜样来激励落后党员,使其在与自身能力和强者能力的竞争中不断前进,最终达到集体优化的程度,从一个全新的层面上来说,这也应该是培养基层党员干部的终极目标。

    但是光有这样的培养、激励机制还不够,组织上重视基层党员干部,还应该“以人为本”,做到政治上关心,经济上关怀,生活上关照。同时还要积极完善一系列措施。既要健全党员服务机构,服务党员。也要建立分类表彰机制,激励党员。通过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与帮助,不断提高他们的执政能力和做基层工作的素养,使党的执政地位在基层不断得到巩固。

    对基层党员干部实行“人文关怀”式的关爱机制,符合我们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纲领,只有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我们才能为基层工作创造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的社会环境,才能真正构筑起团结友善的和谐社会,才能不断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基础,确保建设和谐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但是,要真正建好“人文”式的基层党员干部关爱制度,仅仅停留在理论的阶段,还远远不够,而是要让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就明确地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在这里了解问题的实质,设计解决这些问题的种种方法,其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将其放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去检验它的正确性及可行性,所以这样的基层党员关爱机制能不能施行,能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最终都应该在实践中寻找答案。(柳南区委组织部  黄静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