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理论研究 > 征文选登 > 正文
昔时贫困屯今日新农村——喜看长枧屯的“嬗变”
发布日期:2007-12-19   |  来源:市委组织部   | 字体大小:【
  鹿寨县委组织部 
           
               走进鹿寨县寨沙镇拉庙村长枧屯,映入眼帘的是立在村头的“鹿寨县自治区级贫困村屯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长枧屯”大标牌,展现眼前的是宽阔整洁的三横两纵的砼路。放眼望去,满目是连片的葱茏桑园;田间地头停靠着摩托车、小金牛,村民们哼着小曲在劳作,公园里的小孩和老人满脸洋溢着幸福······处处是一派创业的祥和景象。谁曾会想到,这曾经是自治区级的贫困村屯呢? 
               “贫困帽”一戴多年 
               长枧屯全屯78户347人,耕地面积718亩。过去,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该屯作物以水稻种植为主,村中没有自来水,人畜饮水混用,运输大都是肩挑牛驮,每年外出务工都在120人以上,其中有13户全家常年外出,外出务工人数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占总劳动力的二分之一,年人均收入仅1000元左右,全屯连几间像样的泥瓦房都难找,群众生活十分艰苦。老党员韦善加回忆说:“那时可穷了,靠救济粮过日子。外面都说我们村是干半年闲半年,家家住土坯房,穷吃懒做等过年。‘贫困村’的名号让我们心情非常沉重。” 
               选准“领头人”,凝心聚力奔小康 
               群众要致富,关键在支部。近几年来,寨沙镇党委、政府十分注意发现和培养具有带头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双带型”党员。在长枧屯,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而且又是想干事、干成事、能共事、干好事的韦高文等人选为“屯官”,配好配强了屯党支部和队小组。浑身散发着蓬勃气息的韦高文在上任伊始,就针对村民保守、安于现状,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的落后思想,提出了“团结一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共谋发展”的工作思路,致力于转变群众的思想,变要我富为我要富。他与支部一班子人通过多方筹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不断加强群众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让群众了解别人是怎样干的,是怎样致富的,了解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的,不断增长见识。交通问题一直是村民的一块心病,韦高文为了除掉群众的这心病,丢下自家农活,找村委、跑各级政府部门,争取到了扶贫部门的大力扶助,2005年修通了村级公路。这时,党员特别是韦高文已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认可,正如副队长韦善林所说:“群众虽然也很信任我们,但是有几次,高文不在家,让我们跟群众说,但是群众就是接受不了,高文文化高,群众更相信高文的,他一讲群众就接受。现在全屯群众一心跟高文致富。” 
               交通瓶颈破除了,选准产业是最为重要。韦高文一班人决定借我国“桑蚕东移”之机,大力发展种桑养蚕业,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党支部首先组织村民代表到贵州等地参观学习,然后召开村民动员会。但由于小部分人的观念一时没有转变过来,不舍得拿好田来种桑养蚕。于是韦高文便和屯里几个骨干分子商量对策,然后分头逐一上门做思想工作。他们先做年轻人的思想工作,因为年轻人见的世面广,思想较开化,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年轻人在一起交流,也容易勾通。然后通过这些年轻人再回家做家人的工作,就这样,全屯群众的思想也就慢慢跟了上来。在连片发展高产优质桑园时,在连片范围内有人不想种桑养蚕,韦高文就主动租他们的田地或调田换地,把最差最散的田地留给了自己,在他的带领下,群众纷纷调田种桑,实现了连片发展的目标,争取到了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到2005年,仅仅两年的时间,全屯从原来的10多亩桑园,一跃为540多亩,仅此一项就实现了年人均收入2500多元,一夜之间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与此同时,该屯党支部鼓励引导富余劳动力积极发展运输等第三产业或外出务工。2005年又把屯里的集体山林出租,集体经济也在不断壮大。如今,该屯年人均纯收入已近3000元,家家户户都看上了有线电视,用上了程控电话或移动电话,有小金牛近30辆,两轮摩托车50多辆,建成的沼气池近50座,新楼房也在慢慢增多。村民们高兴地说:“现在我们也‘现代化’了。” 
               公而忘私,亲手建家园 
               生活水平提高了,改善居住环境、建设新农村成了村民的追求。长期以来,屯道狭窄,泥泞脏滑,农舍随围乱搭,禽畜粪便遍地、垃圾乱丢,这些是村民最迫切要求改变的现状。为此,屯党支部把建设规划、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建设等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县、镇驻村指导员的指导帮助下,韦高文等人一边走家串户了解民意,做动员准备工作;一边请指导员牵线搭桥,让建设部门义务设计新农村建设规划图。2005年,该屯通过村民集体决定,集资并出工投劳维修了1700多米的水利渠道和引通人饮自来水,解决了农业用水和人畜饮水水问题;2006年,党支部决定由群众集资并投工投劳修整巷道和修通屯后瀑布的道路,按规划,启动这项工程需要占用一部分群众的宅基地、菜园地等,几经开会都无法通过。特别是被规划占用一部分住房的韦善端,他起初思想不通,认为巷道要修,但是没有必要修那么宽,而且又不是家家户户的房子都占,觉得自己吃亏了,韦高文等人几次登门说服,他都不答应拆房子修巷道。韦高文知道,韦善端的儿子经常与队里骨干分子在一起,所以韦高文他们就先找韦善端的儿子来做思想工作,然后让儿子再回家做父亲的思想工作,最终把韦善端的思想做通了。韦高文在做群众思想工作时采取先做党员的后做群众的,先做容易的后做难的,先做年轻人的后做老人的方法,最后30多户群众无偿让出住房、厨房、猪牛栏、杂房和菜地等共600多平方米,给屯里扩宽、平整屯中的巷道和修通了屯后瀑布的道路。屯中的泥路搞好后,又组织了20多个村民手拉肩扛,花费近10天的时间,把大山里5棵大榕树移植到屯中,并修建了两个“农村公园”;2006年争取到县文体局的支持,在屯中建设了一个标准的篮球场。近三年来,长枧屯群众共集资6万多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在长枧屯,你只要问:“你们这样做不吃亏吗?”村民准会答:“哪会吃亏,那是做给我们自己用的呀!” 
               长枧屯群众的自力更生的精神和主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传遍了鹿州大地,振憾了人心。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这个“贫困村”的变化,今年7月份,扶助了近50万元的建筑材料用于修路、建活动场所并提供技术指导。该屯党支部为了用好这些资金,成立了建设新农村理事会,健全理事会章程,签订了建设承诺书并召开全屯群众大会进行宣誓,决定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丽家园。他们统筹安排时间,使农业生产与建设两不误,每家每户都利用平时中午休息的时间去搞农业生产,上午和下午出工搞建设,据统计,开工以来,每天出工都在50人以上,建设速度惊人,现屯中道路建设任务已完成,正在修建屯活动中心和进行房屋装修,一步一步在圆新农村之梦。韦高文说:“现在有党和政府的关心,我们建设新农村的信心更足了,我们要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优的质量搞好这些建设,然后着手利用我们特有的瀑布等自然条件开发农家乐旅游,不断增加群众的收入,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十七大献礼。” (此文获柳州市组织系统“创一流业绩,迎接十七大”征文评选三等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