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党建网站联盟【展开】
当前位置:首  页 > 走进组织部 > 读书学会 > 正文
《三牛风波》之三十三:热土、沙土、尘土……
发布日期:2012-09-26      | 字体大小:【

《三牛风波》连载之三十三

热土、沙土、尘土……

何建明

    自2003年起,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开始实行,提出了“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主题口号,每年都有数万大学毕业生积极报名参加,其中不乏在校担任过学生会主席的优秀毕业生。加上选调到基层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和选聘的大学生村官,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放弃城市的繁华,来到农村,来到基层。在很多人看来,去西部或者农村只是他们的跳板,他们并不是真心想为西部为基层奉献力量,为的只是两年或者三年后的优惠政策。这让我想起另一件事:有些地区为了鼓励人们积极献血,会给一定的现金作为营养费,于是献血的人就被别人称为卖血,多让人心寒!

    当80后、90后被戴上“拜金”、“骄纵”等帽子后,80后、90后就遇到了信任危机,做好事被认为是炒作,工作提升快被认为是“官二代”、“富二代”。“焦三牛事件”在质疑中揭开了焦三牛的“真面目”,他既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也不存在“萝卜招聘”,他是地地道道的“农二代”,只是清华大学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去西部的人员中幸运的一个。不得不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若不是立志支援西部,他也不会遇到这个机会。也感谢让这个本来很普通的招聘成为热议的人,让我们知道西部人才的缺乏。对于西部来说,高校定向培养引进的人才还是有限的,不能解决西部缺乏人才的困境,还需要更多的有志青年“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是的,让我们一起行动吧!哪怕一点儿的行动,都会比站着说好听话、说风凉话要强百倍!

    “事实上,广大青年大学生们已经行动了!”团中央的一位负责同志对我说,像三牛这样有志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国家建功立业者,比比皆是。

    他的话,蓦然让我想起了前年赴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的塔里木油田采访的一幕:那是世界上罕见的一片广袤无垠的“死亡之海”,然而在那里有我们千军万马的石油队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的几代石油人都在那里为祖国找石油。记得老塔里木人告诉我,最初进入这片“死亡之海”的找油人就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一批大学生,他们中许多还未结婚、谈对象,可当他们听到党的一声号令,就背起行囊,告别母校,来到杳无人烟的大沙漠。没有水、没有粮,更没有绿,只有身后他们自己留下的一道道足迹——那足迹也会在瞬间被沙暴吹得烟消云散,但年轻的中国石油人没有走,直至找到宝贵的“油苗”。为了这“油苗”,一支19人的队伍,最后走出大沙漠的只剩8人,其余的11人先后牺牲在茫茫沙海之中,他们中多数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后来是七十年的塔里木石油大会战,5万余人的大军不分日夜地战斗着,直到“油龙”呼啸地从地心喷涌而出……那一刻他们欢呼跳跃。当井喷的巨响震荡大地和天宇时,英雄的石油人为了征服“油龙”,奋不顾身地冲向万钧雷霆般的井喷现场,用血肉之躯去制服脱缰的“油龙”,许多年轻的生命因此化成了血水,消失得不剩一丝一点儿,他们中依然有刚刚青春绽放的大学生们……新世纪的塔里木油田,已经将一座座耸立云霄的钻井架插遍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为祖国献石油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当我走入“塔中一井”的营地时,我惊喜地发现,这里的石油队伍里竟然百分之九十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且一半以上都是内地近几年毕业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生!

    赵海涛,我采访过的一位博士,他是2010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毕业生,学习的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这位河南小伙子获得博士学位后即奔赴塔里木油田就业,而家乡在河南焦作。他说他签约到西部塔里木油田工作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西部人才缺口大。自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以来,虽然已经有很多人到西部去建功立业,但从总量上来讲西部的人才缺口仍然很大,与其到人才“拥挤”的中东部争夺一席之地,不如到渴求人才的西部地区实现自己的理想,“错位竞争”未尝不是一种体现自身价值和实现人生理想的智慧。二是西部发展前景好。西部的自然环境虽然比不上中东部,但是人才成长环境好。塔里木油田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近年来进入了油气并举、规模化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员工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不断健全和完善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新机制,也为他这样的石油院校毕业生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三是自己的兴趣使然。读博期间,赵海涛曾随导师参与过“973项目”——《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中一个有关塔里木油田的子项目,小赵主要负责缝洞检测和分析。可以说在塔里木搞勘探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而他所学的专业就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正是因为有了与项目的前期接触,小赵对塔里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毕业后他想继续去那里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是我的‘画布’,供我描绘多彩‘石油人’的生活和梦想。”赵海涛博士如此说。

    像赵海涛这样的年轻人在新疆、在最艰苦的塔里木油田等地方还有很多——

    陈利新,2004年7月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硕士学位,现在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碳酸盐岩研究中心工作,任塔北勘探开发一体化项目组副项目长。在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工作的7年时间里,陈利新成为塔里木碳酸盐岩研究的骨干。他作为主要研究人员之一为碳酸盐岩的生产增储做了很多工作,他的多项创新性的工作获得很高评价。他的研究成果论文公开发表十余篇,2011年他被推荐参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评选。小陈选择到塔里木油田工作,还有个小故事:

    2002年他在研二的时候,一天导师刘洛夫教授对他说,学校在新疆塔里木油田成立了西部工作站,考虑派你们几个学生去那里实习锻炼,咱们盆地中心有一个名额,想听听你的意见。他当时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大声说:“我去!”(未完待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