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和平乡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引导群众不断改善乡村风貌,丰富乡村文化,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努力实现村寨美、乡风好、治理优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和平乡和平村风貌图。谢兴航 摄
和平乡坚持以党建引领定方向,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结合项目建设,不断改善乡村环境新风貌。积极构建“党委统筹、支部牵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工作法,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的原则,引导群众利用房前屋后闲置地打造薯粉加工小作坊、小菜园、小茶园等,发展多样化的庭院经济。板六村和大寨村以制作红薯粉为特色,发展农户作坊200个,年产红薯粉20万公斤。

和平乡板六村板坡屯村民吴正培在晾晒红薯粉。龚普康 摄
“以前我们都不注重环境卫生,现在群众用好房前屋后土地种菜养花,不仅美化了环境,我们居住起来也舒心,这就是和美新乡村。”板六村党员覃章林自豪地说。

和平乡村屯风貌。作者供图
和平乡通过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用于乡村建设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村庄清洁、污水治理工作,不断提升乡村风貌。选取清江村青马屯为示范点,坚持以党支部带领党员、党员带动群众的“双带”工作模式,动员群众做好屋前屋后环境卫生,利用“小庭院”种好花,推进全屯“房前屋后”及河道两岸环境美化,提升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全力打造“花香青马”。
“到了冬天,我们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红薯粉,我的制作方法是母亲教会我,现在我又教我女,我们就是这样一代传一代把这项非遗技艺传下去。”板六村覃姐说道。

工人正在制作红薯粉。谢兴航 摄
和平乡积极探索文化传承工作新路径,着重在非遗文化传承、社会主义道德观、民俗文化方向发力,不断营造乡村文化浓厚氛围。打造“一村一品”非遗文化特色,“三江壮族草龙编织技艺”、“三江和平红薯粉制作技艺”、“根雕技艺”、“蛇伤治疗技艺”列入县级非遗文化保护名录。目前,共培养县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4名。

和平乡清江村开展“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过暑假”活动,大学生志愿者正在为学生授课。吴英媚 摄
“今天我们召集群众再次完善村规民约,目的就是让村民生活有规矩,最终实现村里事变自家事,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清江村党支书韦菊鲜耐心的向群众解释。和平乡依托党员活动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农家书屋等阵地,以“一约四会”为工作抓手,广泛宣传文明新风尚。2024年,共开展文明实践科普、文艺活动表演、公益电影放映等各类移风易俗主题活动30余次。把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与移风易俗工作有机结合,积极参加“星级文明户”评选工作,激励群众积极参与到人居环境治理等活动中,获评2024年度三江侗族自治县“星级文明户”十星级6户、八星级2户。
“暑假期间,我们在‘善治美小程序’发布了清江村学子暑期读书班的活动,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大力支持。”清江村党员志愿者杨发璋介绍。

党员志愿者为清江村暑期读书班学生辅导作业。吴英媚 摄
和平聚焦“善治美”小程序、“网格管理”、“积分超市”三个载体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不断提高乡村治理能效。村干依托平台发布信息、进行“三务”公开,方便村民了解村内重点工作。村民可以在平台上建言献策、唠唠身边新鲜事,还能足不出户享受帮办代办、上门服务等便民服务,不断拓宽村民参与村级事务渠道,用小平台提升大效能。

和平乡组织党员干部到清江村入户指导村民使用“善治美”小程序
为了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活力,和平乡以“网格管理”为抓手,实行乡领导干部包村、村“两委”干部包网格,网格员包户到人”的模式,依托“我为群众办实事”、“敲门行动”等活动,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40余个,化解矛盾纠纷18起。以积分超市为载体,利用“积分制”将纷繁复杂的村级事务标准化、具体化,激励群众从“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进一步提升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