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靠山吃山缺门路,现在靠着小蜜蜂蹚出了致富路!”秋日里,林溪镇枫木村的蜂农王大叔捧着满罐晶莹的蜂蜜,指尖沾着蜜渍也笑得合不拢嘴。谁能想到,如今让村民腰包鼓起来的“甜蜜事业”,最初只是山间常见的野生蜂群。

林溪镇枫木村航拍图。欧荣艳 摄
两年前,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党支书走访农户时,发现村民王婶家屋檐下总围着一群野蜂,王婶还能熟练地从蜂巢里取少量蜂蜜。“这些蜂子不伤人,采的蜜还甜,就是没敢多想能靠它挣钱。”王婶当时的话,让两人心中一喜。他们把这发现反馈给村“两委”,党组织立刻牵头全域排查,最后确认全村11个自然屯的山地丘陵里,野花从春开到秋,完全能满足蜜蜂全年觅食,发展养蜂产业再合适不过。
可消息一传开,不少村民犯了难。“咱连蜂箱都没摸过,万一养死了咋办?”村民老杨的顾虑,也是大伙的心病。村党组织很快有了办法:先派党员组建先锋队,党员老杨带头学养蜂技术,跟着农业科技特派员泡在山里,把蜂群管理、病虫害防治的技巧记满了笔记本。学会后,老杨天天带着工具往村民家跑,手把手教大家搭蜂箱、观蜂情,“你们看,蜂群采蜜回来时腿上带粉,就说明状态好着呢!”
光有技术还不够,蜂种是个大难题。就在这时,帮扶单位柳工集团伸来了援手。2023年,柳工投入57390元,一下子送来50箱优质蜂种,老杨领了3箱,捧着蜂箱直说“这下心里有底了”。不仅如此,柳工还协助组织了12场养蜂培训,160多名村民去听课,从蜂群日常管理到蜂蜜采收,每一步都有专家指导。到了2025年,柳工又捐了10万元,帮着搞标准化养殖,还琢磨起品牌的事。

柳工集团专项资金捐赠活动暨枫木村2025年养蜂产业三方合作协议签约仪式现场。王爱术 摄
这年9月,村党组织牵头办了场养蜂产业签约仪式,“合作社+农户+致富带头人”的模式一敲定,村民更积极了。合作社由党员骨干运营,制定了统一的养殖标准。村民们跟着干,9户村民还用自家的木材,打了38个蜂箱,省下不少成本。致富带头人小王则忙着跑市场,“得让咱的蜂蜜卖个好价钱!”
村民们的努力没白费。截至目前,枫木村的养蜂基地已有200多个蜂箱,共产蜜400多斤,总收入达4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近3万元,剩下的钱全分给了农户。老杨算了笔账:“今年光卖蜂蜜就挣了4000多块,比以前种土豆强多了!”

林溪镇枫木村一名农户正在蜜蜂养殖基地取蜂脾。龙佳倩 摄
为了让蜂蜜更受欢迎,村党组织还领着大伙走“生态路”。党员带头坚持“一年只取两次蜜”,从不为了多挣钱过度采收,也不用化学药剂,保证每滴蜜都是山林的原味。柳工的国际营销团队还帮着设计了“LG”专属品牌标识,“柳川枫蜜”有了正经包装,再也不是以前的“散装蜜”。党员们还主动当起宣传员,逢人就说枫木村养蜂的故事,“咱这蜜是野生蜜源酿的,甜得纯粹!”

林溪镇枫木村游客和驻村工作队正在蜜蜂养殖基地取蜂脾。欧荣艳 摄
销路也不用愁。党员们对接了佳惠超市、县城餐馆,本地市场先稳住,又靠着柳工的帮扶,企业内部采购、员工福利都用枫木村的蜂蜜。“以前担心蜜卖不出去,现在订单都排到下个月了!”负责销售的小吴笑着说。
装好的蜂蜜罐。龙佳倩 摄
如今走进枫木村,山间的蜂箱错落有致,村民们提起养蜂,个个脸上有光。“小蜜蜂真成了‘致富蜂’,这日子过得比蜂蜜还甜!”村民王大叔的话,道出了枫木村人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