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三江县将发展少数民族党员作为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核心工作来抓,依托独特的乡风民俗、历史文化,创新党员发展方式,做好“四字”文章,及时把符合党员条件的少数民族优秀分子吸收入党,少数民族党员队伍不断壮大,2009年全县少数民族党员占党员总数79.4%。
一是“在歌中‘推’”。三江县各级党组织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群众能歌善舞有利条件,做好在“歌”中推选少数民族党员工作。一是利用少数民族村寨在节庆期间开展传统民族歌舞表演活动的时机,通过民族歌师将党的知识、优秀党员先进事迹等编制成侗族大歌、侗戏、琵琶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侗家苗寨传唱,扩大党组织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力,促使少数民族优秀分子向党组织靠拢。二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组织村与村,寨与寨的对歌比赛活动,发现“会唱歌、会歌多”的青年男女,将这些群众喜爱、影响较广的歌手推选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对象。如“侗族大歌”之乡的梅林乡新民村,党支书吴炳荣和一些党员老歌师将党的十七大精神、党的丰功伟绩编成朗朗上口的“侗族大歌”进行传唱,深受广大党员群众的欢迎。在“红色侗族大歌”的感染下,许多优秀少数民族“歌师”纷纷向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表达入党意愿。仅2009年,该县就发展少数民族歌手党员96人,占全县发展党员总数的30%。
二是 “在匠中‘选’”。三江县大部分农村群众喜居吊楼木楼,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精湛,侗家能工巧匠成为青年男女学习的榜样。为发挥好党员侗族工匠的作用,该县各级基层党组织一是加强对党员侗族工匠的教育培训,利用党员工匠走村窜寨修楼建桥的时机向少数民族群众宣传惠民政策宣传,通过工匠的言传身教发展了一批年轻工匠入党积极分子,同时,也发现了更多的侗家苗寨优秀少数民族苗子。二是基层党组织将青年工匠、少数民族优秀苗子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系统的培训教育,成熟后吸引入党,侗族工匠成为了少数民族党员发展工作重要源头和生力军。如林溪乡程阳村侗族工匠党员就占了全村党员的85%,他们组建的程阳八寨木建筑工程队自2006年以来“走出去”26批次270多人,总收入40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5000多元,带动了该村群众增收致富,增强了党员“双带”能力。
三是“在稳中‘定’”。三江县地处湘、黔、桂三省交界,在维护省际民族团结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分子。该县将这些维护少数民族优秀分子作为发展少数民族党员的重要源头来抓,切实加强党的民族团结政策宣传和教育,开展“党在我心中”、“共创和谐社会”等民族团结主题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发现和确定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教育、吸收入党。如林溪乡高友村与湖南省通道县陇城乡梓坛村、甘溪村西壁村毗邻,该村党支部通过广邀周边湖南各村各寨举办“韭菜节”、“高山薯王推介会”“百家宴”等活动,丰富了党组织活动,增进了民族团结,培养了一批热心于民族团结和省际稳定的青年骨干,该村将这些青年骨干定这积极分子进行培养。近两年来该村发展新的少数民族党员10多名。目前,全县1万多名少数民族党员已成为维护民族团结和边际稳定的中坚力量,该县民族团结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获得2009年度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四是“在课中 ‘带’”。为增加党组织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磁力”建设,该县各级党组织做好特色党课这块“磁铁”文章。一是采取讲听互动、讲演结合、吹拉弹唱相结合的“动感党课”教育方式,把党课的知识内容通俗化、方言化,融会贯通,让少数民族青年在“动感党课”中受教育、受触动,增强他们的入党意愿。二是该县针对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程度不高、听写能力较低的问题,通过制作侗语电教片在“远教平台”开展双语教学,大大增强了党组织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吸引力。三是结合该县“多节、多圩、多鼓楼”的实际,创新开设了“移动课堂”,如“鼓楼课堂”、“戏台课堂”、“圩场课堂”、“节日课堂”、“月也课堂”等。通过这些形式灵活、特色浓郁的“动感党课”、“移动课堂”带动了一大批少数民族群众向党组织靠拢,近三年来该县确定 2026名少数民族青年作为积极分子,其中已有767名发展成为正式党员,进一步壮大了少数民族党员队伍。(三江县委组织部:郭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