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好侗族文化,就像守护家中的火塘,要让它始终温暖、明亮。”三江侗族自治县文体广旅局退休老党员吴美莲,用一生践行着这句质朴而坚定的承诺。从在岗时推动非遗保护突破困境,到退休后持续为文化传承奔走,这位侗族党员将初心使命融入守护民族文化的每一步。

吴美莲(后排左1)与《高定民歌》收集采编人员在高定村集中审稿合影
2014年11月,吴美莲初到文体广旅局,面对“27项非遗、55名传承人”的统计报表,深感责任重大:“不能让祖辈传承的技艺随岁月流逝。这是党组织交予的‘文化守护任务’,必须全力以赴!”在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多耶》时,有人建议请高校专家代笔申报材料,她却坚持认为:“多耶的欢腾、侗族的情怀,侗家人最懂,申报书必须自己完成。”她在本土专家初稿的基础上逐字推敲,反复修改。同事见她熬夜修改材料劝她休息,她却专注地说:“多耶承载着侗族团结的精神,必须表达得准确、生动,让评审专家理解。”最终,这份凝聚责任与温度的申报书成功打动评委,《多耶》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代表性名录。
2017年,为推进侗戏传承,吴美莲牵头申报国家艺术基金。赴北京答辩前,她反复研读剧本与同事深入探讨:“要向评委充分说明侗戏的价值与传承的紧迫性,不能让祖辈的艺术在我们这一代失传。”在自治区非遗中心专家指导下,她亲自修改申报书、制作演示课件,最终打破此类培训通常仅设于高校的惯例,成功获批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开展“侗戏编创人才培养”。2018年夏季,来自全国的40名侗戏人才齐聚三江,吴美莲既负责后勤保障,又参与技艺传授,全程投入。
在侗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中,吴美莲不辞辛劳,始终秉持“党员就要冲锋在前,多走一步,文化根基就更稳一分”的信念,与领自治区文物厅7名党员组成“申遗攻坚组”,深入村寨开展调研。白天她与同事随村民拍摄木构建筑、记录民间传说;夜晚整理调研笔记,详细分析各村寨文物特色与活态传承难点。经过对平岩村、高友村等11个村寨的系统调研,形成专业评估意见,最终确定5个村寨重新申报,并推荐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期间,吴美莲还主持编纂了《高友村文史资料》《高秀村文史资料》,她强调:“这些文字是侗寨的历史根脉,绝不能丢失。党员多尽一份力,文化根基就扎得更深。”
2022年退休当天,吴美莲将录音笔、侗文字典郑重收进行囊:“虽然退休了,但党员的身份永不褪色,文化传承还要继续做下去。”2024年9月,得知要编纂《高定民歌》,她立即赶赴村寨。当村民阿婆唱起“阿妹插秧盼丰收”时,她细心暂停录音,认真核对翻译:“必须记录准确、翻译到位,才能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侗族文化的魅力。”同年7月,自治区非遗中心录制侗戏传承人杨开远的技艺,邀请她担任翻译。面对13个小时的音频资料,她戴着老花镜逐句斟酌,她说,杨师傅的技艺十分珍贵,宁可慢一些,也要确保每个字准确无误,这是对老艺人的尊重,也是党员应有的责任担当。”
有人问她,一辈子投身文化事业是否感到辛苦和乏味?吴美莲总是微笑着回答:“心里装着热爱,肩上扛着使命,感受到的只有充实和幸福。”如今,她翻译的侗戏文本已成为年轻一代传承人的学习教材,她参与编纂的《高定民歌》陈列于村寨乡愁馆,她的先进事迹也成为文体广旅局“党建+文化传承”的生动典范。